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家长所热衷的,也许并非孩子之所需
你想要孩子成为“领袖”,从小学习“领导力”,但很可能耽误了孩子运动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发展;你讨厌孩子用哭来“操纵”你,但很可能他是个高情商的宝宝;你认为孩子从小就应该学会理性和情绪控制,但也许你就成了制造孩子未来情绪问题的“冰箱妈妈”……很多育儿中的“想当然”或者“想不到”,很可能成为孩子的问题根源。
■陈默
三岁宝宝,选择培养“小领袖”的早教中心,还是有翻斗乐的运动中心
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来咨询,刚上幼儿园的儿子让他们很头大,因为老师三天两头来“告状”:孩子完全坐不住。经过咨询,追根溯源,孩子的问题有一大部分来自妈妈。这位特别苗条的妈妈告诉我,她从高中就开始减肥,连怀孕期间都不吃碳水化合物。
一个人皮肤的颜色和眼睛的大小都由基因决定,但基因不是决定人发展的唯一因素,母亲在孕育生命期间的营养水平、体能条件和情绪,会大大影响孩子的神经强度和性格——神经强度高的孩子,记忆力、注意力通常比较出色;先天虚弱的孩子刚好相反,且性格大多敏感多疑。
因此,我一直对很多家长说一句话:胜利是属于母亲的,胜利也来自母亲。
如果你是一个三岁以下婴幼儿的家长,有一天收到两家早教中心的宣传单,一家的卖点是培养“小领袖”,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一起相处,加强人际交往;另一家号称有大型翻斗乐,占地200平方米,打算把孩子送去哪一家?
答案应该是后者。因为三岁以下年龄段的孩子没有友谊的需要,即便你把两个两岁多的孩子放在一起,他们也不会交流,只是在“自说自话”,各玩各的。这一年龄段的孩子通过感觉和动作来探索世界,因此增加孩子的动作训练,刺激他们的感知,才是最重要的事。
从出生开始,婴儿就具备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有些新生儿眼睛特别亮,就说明视神经发育良好,这和母亲的宫内环境有关;但有些新生儿双眼无光,这就是元气不足的表现,如果在大脑髓鞘皮层发育完成前(通常在六岁左右)好好养育,还来得及改善。听觉方面,我建议孩子在出生后多听妈妈的声音,那些被送进暖箱的早产儿经历了母婴分离后,听觉神经会明显收缩,反应比较慢。此外,空间知觉也在婴儿时期出现。一般来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开始对形状有概念,六个月时具备深度知觉。
孩子的小手小脚从出生开始就在逐渐积蓄力量,一岁时,他们的食指和拇指便能夹取小东西了。不过现在的孩子养得娇贵,大多柔弱,而精细动作练习不足,这和家长的过度宠爱不无关系。比如,只要宝宝穿衣服扣不上扣子,奶奶和妈妈就会急着上去帮忙。
值得关注的是,孩子手指力量不足、精细动作不到位、眼手协调不佳,还可能影响读书写字。腿部力量当然也很重要,有些孩子小时候老是摔跤,其实是因为肌肉张力不足,上学后自然坐不住,而不少老师、家长却以为这是孩子的态度问题。
因此,家长在养育婴幼儿和挑选玩具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跨通道知觉,积极调动和训练他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及运动感觉等,给他们充分的空间探索。
不要嫌弃早早把哭当“武器”的宝宝,他们很可能是高情商宝宝
孩子开口说话,是很多家长关心的大事。一般来说,孩子一岁以后开始会说名词、动词;一岁到一岁半期间,开始会说形容词、副词和代词;一岁半到两岁期间,开始会说连词、数词。18个月后,他们可以逐渐连词成句,一岁半到两岁期间,可以说一些简单句;三岁开始,可以说出完整的句子。
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孩子两岁后还不会说话,可以测试以下几个行为。第一,你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他的眼睛会不会看你?第二,同龄孩子能听懂的话,他能听懂吗?第三,你叫他,他会回应吗?如果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不”,孩子有患自闭症的可能,因为自闭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就是语言功能弱。另外,如果孩子能表达完整句子后,他说的话你听不懂,那就要提高警惕,先排除高功能自闭症的可能性。
零至三岁期间,孩子的“情商”也在不断发育。
我们常常碰到有些家长觉得自家孩子爱笑很稀奇,一定是个聪明的孩子,其实,笑是婴幼儿自发性的行为,到了四个月以后他们才会有选择地对某些人笑。
而哭的行为会经历生理反射性到应答性、再到主动操作性的过程。因此,很早就会把哭当作“武器”绝对是高情商的表现。很多自闭症患儿到了六七岁,都是本能性地哭,所以哭这个行为也是检验早期自闭症的指标之一。
很多家长还发现,孩子到了两岁以后突然脾气变大了,而且很倔,这是因为这个阶段他们渐渐有了自主感,才容易被激怒。
恐惧则是孩子的本能。一般在出生三个月内,婴儿的记忆力会日益增长;三个月至六个月,长时记忆开始发展;六个月至十二个月,会出现认生的情况。因此,如果出生十二个月后,孩子还不害怕陌生人,或者看不懂人的表情,也要怀疑是否患有自闭症。
让孩子拥有幸福的未来,从不当“冰箱妈妈”做起
对于养育者来说,了解婴幼儿的发育特点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因为早期依恋不仅关系到孩子的个性发展,还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亲密关系模型,比如配偶关系、亲子关系等。
一般来说,我们把妈妈看作孩子主要的养育者,在孩子眼里,妈妈就是一座“安全岛”,他们会本能地向妈妈寻求身体的亲近,由此获得慰藉和安全感。因此,在孩子出生六至八个月左右,会产生分离焦虑;18个月到两岁期间,双方的交互关系则会逐渐形成。
对于依恋关系的划分,我们做过几个实验:找几对母子,孩子大约两岁左右,让他们在同一间房子里,妈妈看报纸,孩子玩玩具,随后让妈妈往门外走,之后再让妈妈重新开门进来。
第一类“安全型依恋关系”的母子会发生如下场景:母子两人各做各的事时,他们会时不时看向对方;当妈妈往外走的时候,孩子一定会跟上来;妈妈关上门后,孩子会大哭;当门打开后,孩子会扑到妈妈怀里。
第二类“回避型依恋关系”的母子则会这样:在房间里时,孩子和妈妈总是互不理睬;当妈妈站起来往外走时,孩子不会跟上去,也不会哭;当妈妈回来后,孩子也只是看一眼,继续玩玩具。
第三类“矛盾型依恋关系”的母子则表现出一种“鸡飞狗跳”的画面:当妈妈看报纸的时候,孩子总是想方设法“捣乱”,一会儿拉妈妈的头发,一会爬到她身上;等妈妈走出房间后,他就开始大哭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滚;等妈妈回来后,两个人又开始“斗智斗勇”。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安全型依恋关系是最好的,也是最正常的,这类妈妈十分具有母性意识,能够对孩子的需求及时反应,因此孩子能很好建立起心理安全感。在足够的爱和安全感中成长的孩子,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会显得从容、自然,他们既能接受爱,也能表达爱。
回避型依恋关系则造就了很多“冰箱妈妈”,这类妈妈的态度总是冷冰冰的,理性程度却很高,她们常把自己的需求作为育儿准则。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的孩子内心其实很孤独,到了小学以后他们可能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往往人缘很差,在未来的亲密关系中,他们也会缺乏温情。
而在矛盾型依恋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容易变得古怪,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常常喜怒无常、若即若离。
当然,在现代社会,很多孩子的主要养育者不是妈妈,而是奶奶或外婆,这也带来了一些家庭矛盾。其实,并非孩子和奶奶发生依恋关系不好,而是这些孩子往往小时候在奶奶身边长大,到了六七岁又回到父母身边。这个时候,往往妈妈的母性没有被激发,她更像一位严厉的老师,总是批评孩子这里不对、那里不对,甚至还会责怪奶奶的教养方式不当。而奶奶作为孩子的一级亲密关系者被指责,会让孩子产生难过和逆反心理。
我建议妈妈们做这样一件事:把孩子接回来的时候,让奶奶一起回来,你向她学习怎么养育孩子,即便有些事情是“错误”的,先学先试,之后让奶奶慢慢退出,再一点点过渡、一点点纠正。
(本文为作者在全国心理顾问专业能力考试启动仪式上的演讲,由本报记者朱颖婕整理)
编辑:张同天
关键词:孩子 妈妈 家长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