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马文晓:航拍北京为历史留影
早晨5时,一片漆黑,闹钟准时响起。
与之前无数次出发并无二致,摄影师马文晓又要开启他的航拍之旅。前一天稍晚时,他才从重庆飞回北京,而为了拍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他连家也没有回,直接入住工地,那种拍摄之前的兴奋,很容易让他联想起自己18年前首次航拍就扎根心底的念头——航拍很酷,也始终与危险相伴。
1. 空中拍北京
在京城摄影圈,马文晓以空中俯拍北京而知名。在他的镜头里,不仅有闻名于世的故宫、景山、颐和园,北京的中轴线,也有鸟巢、中国尊、五环路、六环路……十几年来,这些俯拍照片,不仅为国内各种大型展览、画册所使用,更到德国柏林展出,使世界人民从全新的角度欣赏这座古朴与现代交融的中国大都市。
说起航拍,马文晓不会忘记18年前的第一次空中拍摄。
那一年,北京申奥,五环路建设如火如荼,西、北、东五环已经连通,雄姿初露。作为五环路建设企业——北京首都发展集团的一名企业管理者,马文晓迫切需要清晰的工程照片,能够将五环路的整体风貌呈现给世人。那时候,航拍机还不普及,为了得到高质量的照片,马文晓想过各种办法,起高杆车,爬塔吊……所有方法都用上了,但总是因为高度不够,无法拍出最理想的图片。
“如果能以航拍的视角记录下北京,拍摄出最美的五环,那此生也无憾了。”马文晓想。
这时,六环路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因为建设占地涉及到北京沙河机场的拖机道,马文晓开始与沙河机场打交道。每次看着沙河机场的小飞机上天空中盘旋,马文晓就幻想自己也坐在上面进行拍摄。有一天,他遇到了机长老杨,并把自己的想法向他说明,“没有问题,我们可以向空管部门申报,配合你们拍摄?!泵挥邢氲剑涎詈芡纯斓卮鹩α怂?。就这样,第一次拍摄的时间约定了。
“懵懵懂懂起飞,晕晕乎乎落地?!被匾淦鸬谝淮魏脚木砦南攀党粤瞬簧倏嗤?。
当时,他们乘用的是一架美国生产的罗宾逊R22型微型直升机,机内空间狭小,只有两个座位,拍摄的时候,他的半个身子被吊在机舱外面,听着螺旋桨飞速旋转的“隆隆”声,马文晓兴奋大于恐惧,每一个瞬间的风景都在变化,这是地面摄影所不能体验的感觉。从此,他找到了记录这个美丽世界的新途径。
当直升机越飞越高,强烈的颠簸,让马文晓的头开始发晕,眩晕的感觉让他把兴奋和害怕都忘了?!霸劭刹皇峭胬戳恕!彼嵝炎约?,克服心理障碍端着相机努力眯起眼睛朝窗外瞄准,可是取景器里哪有五环路的影子?没有办法,只能离开取景器去找景,等他终于辨别出了方向,飞机却不等人,早已经转了头。他央求驾驶员再飞一次,这次好不容易对准了拍摄目标,又因飞机速度快,错过了按快门的时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多位机长都成了马文晓长期的朋友,配合默契——拍摄需要的飞行速度、转弯坡度、保持高度等技术要求都非常熟悉,大大提高了拍摄效率,也很好地保证了拍摄效果。
2. 与路结缘 与桥相伴
马文晓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1978年春天,他和200多名年轻人一起,坐着长长的铁皮闷罐火车,从河南汤阴来到北京,成为一名基建工程兵,投身于北京热火朝天的城市建设。绑钢筋,刨木头,搭架子,开汽车,拌和混凝土,这个身材颀长的年轻人在最基层做结构,铺路面,装道牙,安装隔离带……练就了一个好身板儿。1983年,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组建北京城建集团,马文晓干起了文职,扛摄像机,摇笔杆子,拍摄照片,他干得也得心应手。
马文晓至今还珍藏着一张照片,那是他与参与建设的第一个大型工程项目北京建国门立交桥的合影。照片中40年前的马文晓还是个毛头小伙儿,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而他背后的建国门立交桥和北京二环路那时是全国最拉风、最有现代文明味道的城市道路。为此,30年后的一天,他专门为拍摄二环路做了一次飞行,当飞到建国门上空时,他第一次看到了建国门立交桥的全貌,苜蓿叶式的桥身在空中看上去宛如一个巨大的花篮,轻托着十字飘带,优美、瑰丽,让他眼前为之一亮。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京市第一条环城快速公路二环路正在建设中,作为大型路桥企业的宣传人员,马文晓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胸前挂着照相机,走走停停,拍摄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和日新月异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
“那时北京城不大,二环路30多公里,骑着自行车就能拍过来。”马文晓说。
随后兴建三环路、四环路,必须开车才能完成拍摄任务。到了五环路、六环路,则直接飞跃到了航拍。从自行车、汽车到直升机,从黑白胶卷照相机到最先进的专业摄影器械,变化的不仅仅是装备,更有镜头中的城市,变得更大、更美、更现代了。尤其是一条条如诗如画的环路,一座座如音乐旋律般流动的立交桥,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欣赏角度,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如今,马文晓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14600个日夜,他用眼睛观察,用心体会,用镜头记录。从地上到空中,再从空中俯视大地,作为一名航拍摄影师,马文晓心中有一份属于中国人的自豪,更有一份北京建设者的自豪——是他,是他们,见证了北京从百废待兴到跨入新时代的光辉历程。
2001年刚开始航拍时,五环路正在建设,附近还是城市郊区的模样,农田尚在,到处是蜿蜒的土路和破落的乡村,几乎寻觅不到现代化的踪影;北京申奥成功后,奥运工程建设大规模展开,塔吊林立,旧村改造、城市扩张的速度超乎寻常,北京领先世界高速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一片热土。
从那时起,马文晓航拍的主题也从原来单纯关注高速公路,拓展开去。从古建名胜到现代楼宇,从横空出世的首都机场T3航站楼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老居民小区棚改到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高校园区,从100多米高的国贸一期到200多米的银泰中心、300多米的国贸三期,500多米的中国尊……马文晓将一个个造型独特的新地标收入镜头,定格为永恒的图像艺术。
3. 从爱好者到航拍专家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摄影而言,定格画面只是瞬间之事,但拍摄者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都体现在其中,尤其航空摄影,美景转瞬即过,稍一迟疑就会错失拍摄良机。那个最美的瞬间,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秒,或者更短。他笑称,自己如今脸皮松垮,头发渐少,都是高空风大吹的。
因为珍惜每一次航拍机会,马文晓事先要做功课。比如拍环路上的大型立交桥,他要先找来各个立交桥的效果图,记住它们不同的模样,再拿出地图对照附近的标志性建筑和园林绿化景观。
“熟悉了参照物,就不会在空中找不到‘北’了?!甭砦南Τ?。他曾经很偶然从一本1902年出版的画册中看过航拍的北京。那是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法国远征军侦察部队在一支热气球上侦察北京的地形,顺便拍摄了十多张照片。在照片中,既能看到20世纪初北京皇城西部及东交民巷的建筑布局,又记录下了饱经战火蹂躏的北京城。
“我也想为历史留影?!弊龊昧税竿饭ぷ?,马文晓还会到实地走一走,熟悉地形,看看周围有没有影响拍摄的障碍物,确保万无一失。十多年来,他几乎跑遍了北京的所有高速公路,对北京城市道路中的每一座立交桥都了然于胸。
即便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拍摄过程中,还是会有意料不到的事情。有一次给几家新闻媒体拍摄反映五环路建设的新闻照片,为了寻找好的拍摄角度,飞机围着立交桥不停绕小圈。越拍越晕,直到无法继续,他只好让机长在五环路的绿化带中临时降落,休息片刻。感觉好些后,他又起飞拍摄剩下的两座立交桥,感动得机长直伸大拇指。
从五环路的起步,到六环贯通,再到北京大七环路建设,马文晓在空中已经拍了18年,用镜头见证了北京实现高速公路网络化、城乡交通一体化的过程。
刚开始拍摄时,马文晓上天只带一台尼康单反相机,不久后他就习惯了使用色彩还原度高的反转片。再往后,由于他的照片越来越多地被放大、放大再放大,他更多地关注起了色彩和细节,开始对相机的画幅走火入魔。他笑称曾经带一支2公斤多重的617大画幅上天,过个卷都要手工转三圈,结果因为实在太不方便而放弃。现在,他基本上使用中画幅相机。同时,他可能是北京最后几个坚持使用反转片的摄影师,直到2013年才彻底转战数码。他倾尽当时的积蓄入手了一台哈苏中画幅数码照相机,一张航拍照片放大到五米、十米长,还能看到丰富的细节和真实的色彩。
4. 镜头对准中轴线
从2001年起,马文晓开始将镜头对准北京的中轴线。
“从正阳门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闭馐侵ㄖЪ伊核汲上壬员本┲兄嵯叩拿枋?,如何将这条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像描述中的那样拍摄出来,是马文晓那些年一直思考的问题。
机会来了。2008年秋的一天,天空澄清透亮,如预料般晴好。马文晓扛着他的大画幅登上了航拍直升机。上午9时,马文晓进行正式飞行,在永定门北边上空100米的最佳位置按下了快门。那一天的后来十几个小时,马文晓都在回忆那张照片,取景框中他可以清晰地看到正阳门、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故宫端门、午门、太和殿、神武门、鼓楼、钟楼,甚至是远处奥运村的观景台……很完美,他感觉。下了直升机,马文晓立即赶去冲洗店,终于在晚上拿到了反转底片, 怀着激动的心情,他飞奔回家,打开幻灯机,仔细观察着这张作品,“跟脑海里的一模一样?!甭砦南种撇蛔⌒朔苤椋肿抛炖至?。突然之间,他咧着的嘴僵住了,在照片的中间点,他发现了一个致命的瑕疵,那是在照片的黄金分割点附近,天安门广场上的红旗在拍摄时恰巧被微风吹拂着挡住了伟人的画像。拍摄宣告失败。
直到一个月后的再次拍摄,马文晓才终于得到了另一张他心仪的中轴线照片。至今,他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617彩色反转片“北京中轴线”,还是中国航拍的唯一。
几年后,在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这张照片所展现的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正式进入申遗程序。用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的话说,这条中轴线,再现了京城千年建城史。
《从空中俯视北京中轴线》作为展现北京40年发展的标志性照片出现在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显著位置,同时也在北京正阳门永久陈列展览。
5. 让世界认识北京
2006年5月的一天,马文晓到图片社取照片。拿到小样后,他就在图片社的灯箱下仔细浏览,全然没有察觉周边的环境。而这时,另一位著名的摄影家就站在他的身边,他是中国著名的针孔摄影师史国瑞。一张张航拍照片以别致的角度,清晰的画面,震撼的构图,让史国瑞如获至宝。
这么好的宣传北京城市变化的照片,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看到呢?史国瑞立即把马文晓推荐给摄影界另一位大咖张国田。马文晓的照片就这样不经意走进平遥国际摄影节,展现在全世界摄影师面前,《马文晓航拍北京摄影展》这组照片,成为当年摄影节上的一大亮点,也吸引了来自德国的摄影艺术家希斯女士的青睐。
“那天我并没有在会展现场?!甭砦南匾渌?,“上午10点多,现场同志给我打电话,说有位德国的女士在参观了展览后想跟我谈谈,目前正在展场等候?!甭砦南拥降缁昂?,马上放下手中工作赶了过去。而见到希斯时,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
“我被您的照片震撼到了!”在翻译的帮助下,两人足足聊了一个多小时。马文晓从交流中得知,希斯女士和她的先生都是生活在德国的摄影师,他们想邀请马文晓到德国作一次个人专题展,让德国人民看看新时代的北京。
经过近五年的反复交流沟通和争取,2010年7月,《魅力北京之空中看北京——马文晓个人摄影展》终于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这一次,德国民众得以从空中俯瞰视角重新认识中国首都北京,欣赏它的古朴与现代。
作为北京市政府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项目之一,这次摄影展的所有作品均为空中高清俯拍,既包括故宫、鼓楼、颐和园、十三陵等古代传统建筑,也涵盖首都机场T3航站楼、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等城市新地标,气势宏大,构图讲究,折射出北京迈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的清晰轨迹。
柏林影展受到不少当地人赞赏。摄影爱好者弗拉姆·诺普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以如此特别的视角审视北京城的各个角落。“这里既有严格对称的传统建筑群,也有‘鸟巢’这样造型别致的现代建筑,足以说明这个城市的多元和包容性。”
自称“中国迷”的古纳尔·奥菲尔说,他喜欢这些宏大照片中的细节——车水马龙的立交桥,T3航站楼的红色屋顶,成片的古旧四合院,昆明湖上的点点船影……“奥运会之后,北京的变化人所共知,这是一个快节奏、充满活力的城市?!?/p>
“航拍北京,于我而言已成为一种神圣的使命。我会一直航拍下去,为此我每天努力锻炼身体?!甭砦南?,“我要通过航空摄影作品表现首都城市规划哲学美感与城市历史传承的密码,努力表现这座城市的历史积淀、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极致的美学思想,将那些抽象的概念用图像艺术直观地呈现给世人?!?/p>
编辑:张同天
关键词:北京 拍摄 环路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