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朱启贵:国民经济核算为何刮起“绿色风”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朱启贵
每年年初,我们都会看到国家经济运行的“成绩单”。大家想过,它是怎么来的吗?这就与国民经济核算有关??赡芎芏嗳巳衔?国民经济核算是专业的统计学问题。其实不然,它是一根指挥棒,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与指挥家指挥乐队需要乐谱一样,政府调控与管理经济需要科学、系统、全面、及时、准确的国民经济运行指标数据。它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确立一系列核算概念、定义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形成一套逻辑一致和结构完整的核算标准和规范。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系统反映国民经济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用的经济循环全过程以及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
历史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荐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国民账户体系(SNA),主要为市场经济国家的调控与管理服务;二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主要为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管理服务。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经济国家陆续转向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尤其是苏联解体和经互会解散,MPS失去了生存土壤与发展空间,逐步走向消亡。现在,世界各国普遍实行SNA模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定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20世纪初以来最伟大成就之一。它好比一张乐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只有依据这张乐谱,才能科学有效指挥,进而演奏出宏观调控与管理的华美交响曲。
由于经济现象的多样性、政绩考核“唯GDP论”等原因,一些地方的GDP核算数据不时遭受质疑。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我国将于2019年年底实施普查年度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2020年1月开始实施季度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与全国数据在总量、速度和结构上的基本衔接,把差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有助于增强统计工作科学性权威性。
随着发展观的演变,人们认识到GDP所反映的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改善并不同步。为了科学合理测度发展、财富、幸福和政府政绩,需要建立一系列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如新发展理念考核评价体系、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评价体系、幸福指数和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等。这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与社会经济环境改变、方法论改进和用户需求更加协调
SNA模式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考察历史就会发现,不同的发展观引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变迁,从而形成了四个版本的SNA。
(一)1953年SNA:适应经济增长观需要。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经济发展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帝国主义走向崩溃,世界各地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独立国家。这些国家在摆脱帝国主义控制后,开始转入和平建设时期,面临的迫切任务就是振兴国民经济、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由此,各种以经济增长至上的发展战略形成,如“赶超发展战略”“起飞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等。
这些战略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工业化,将经济增长看作国家发展的核心任务。经济增长观的战略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经济增长观认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最终消除贫困现象;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民主化;经济增长了,也就有了平均分配的前提,其他目标也就自然会实现。
为了适应经济增长观的需要,联合国于1953年发布“国民账户体系及其辅助表”,即1953年SNA。这个版本的目的在于制定一套标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便提供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的框架。
(二)1968年SNA:适应社会发展观需要。
上世纪70年代后,开始出现对传统经济增长观的反思。有识之士认为,社会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经济、科技、社会和个人的全面综合及协调的发展过程。传统经济增长观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对人的其他社会福利方面未予以足够重视。
社会发展观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二者是同一发展的两个方面,不能顾此失彼。经济发展是社会其他发展的物质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二,强调发展的整体性。社会发展观将社会看作一个由人口、资源、环境、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及其他相关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发展不是各个部分发展的简单总和,而是各要素之间的协调运行过程,最终要达到总体的最优发展。因此,任何方面的发展都必须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去考量,某一部分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另一部分的发展为代价,不应妨碍发展系统的协调运行。
第三,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规划者和决策者,又是发展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人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标,其他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或机会。
由于发展观的变化,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修改1953年SNA,从而形成1968年SNA。与1953年SNA比较,1968年SNA的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精心设计和开发国民账户;二是建立总量分解的经济模型。
(三)1993年SNA:适应可持续发展观需要。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倡和普及,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观的重要进步。与1968年SNA相比,1993年SNA不仅框架内容有较大变化,而且更新了一些概念和术语,以满足可持续发展观的需要。第一,以经济核算为中心,建立环境核算卫星账户体系;第二,增加对人类福利的影响要素的核算与分析;第三,强调对非正规经济的核算。
(四)2008年SNA:适应包容性增长观需要。
包容性增长是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基本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在包容性增长观下,2008年SNA应运而生,涉及世界社会、经济、科技、环境、政治等领域的前沿课题。
2008年SNA的变化是为了与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方法论研究的改进和用户的需求更加协调一致:结构上的变化,满足新经济环境的需要;议题和核算内容的调整,吸收了方法研究的进展;与其他国际统计手册的协调以在全球执行力的加强,确保与用户需求更好地衔接。
将研发支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具有重要导向激励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不同时期宏观调控与管理的需要,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MPS模式、MPS与SNA混合模式及SNA模式。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宏观管理和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产生了许多新需求。加之大部分国家及地区已经执行2008年SNA,因此,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以适应新形势需求。于是,在系统修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于2017年7月获得国务院批复实施。
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十个方面创新发展,有些我们已经在做了,有些未来要加紧做。这里,主要列举其中的两个方面。
一是完善GDP核算方法。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中提出“把研发支出计入国内生产总值”,曾引发社会的较大关注。有人也许会问,这样的调整是为了推高国内生产总值(GDP)吗?它将给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怎样的影响?
世界各国实践表明,研发活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其资本属性十分明显。因此,我国参照国际标准,将研发支出由原来作为中间消耗不计入GDP修改为作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从而鼓励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引导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不仅有助于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方法,而且有助于缩小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新标准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提高统计数据的国际可比性。更重要的是,实施研发支出核算方法改革,将其由中间投入调整为固定资本形成计入GDP,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客观反映创新对经济发展驱动作用的需要,是统计更好服务于国家宏观决策和宏观管理的重大措施。
二是今年底我们马上要实施的一项改革举措,即建立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制度。
自1985年我国建立GDP核算制度以来,全国的GDP和地区生产总值采取分级核算制度,即国家统计局统一核算国家GDP,地方统计局核算地方生产总值并经国家统计局审核后发布。由于统计能力不强、经济现象的多样性、政绩考核“唯GDP论”等原因,一些地方的GDP核算数据不时遭受质疑。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我国将于2019年底实施普查年度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2020年1月开始实施季度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汇总数与全国数据在总量、速度和结构上的基本衔接,把差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有助于增强统计工作科学性权威性、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准确性。
弄清国家财富和负债状况,让公共财政政策有可持续性
除了上述两点,我还想重点谈一下建立资源环境核算的重要性,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构建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早在上世纪初,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自然环境评估、经济增长与国民福祉之间的关系。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论著包括威尔福德·伊莎贝尔·金的著作《美国人民的财富与收入》(1919年)、阿瑟·塞西尔·庇古的著作《福利经济学》(1920年)和所罗门·法布里坎特的研究报告《资本消耗与调整》(1938年)。这些经济学家认为,国民收入不是衡量人民福祉的理想指标,核算一国的国民收入或产出应该同时估算自然资源的损耗与影响。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布《21世纪议程》起,我国进一步重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问题。国家统计部门、环保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深入探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方法及制度。经过多年努力,有关机构于2002年联合颁布《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重点考虑了环境与经济的联系,将自然资源界定为“在我国境内所有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们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同时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实物性资源总称”。该体系采用附属表的方式构建了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以反映主要自然资源在核算期期初、期末两个时点的实物存量及核算期内的变动情况。
2015年,国家环保部参照联合国的框架与方法,重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核算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环境成本核算,同时开展环境质量退化成本与环境改善效益核算,全面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环境代价。
二是环境容量核算,开展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环境承载能力研究。
三是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开展生态绩效评估。
四是绿色发展政策研究,结合核算结果,建立符合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下一步,我们还需完善国际收支核算,服务开放发展;完善收入与消费核算,助推共享发展;建立新经济核算,助力新动能成长;建立代际核算,服务公共经济管理;建立社会资本核算,促进政治和社会建设;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支撑经济金融风险防范;拓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应用,测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业绩。这些举措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其适应新经济发展,并让公共财政政策更具可持续性,不会出现“寅吃卯粮”。
作为防范经济金融风险、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重要手段,国民经济核算还承担全面掌握国家财富和负债状况,弄清国家“家底”的重任。国家资产负债表综合反映国家资产总量、资产结构、负债总量、负债结构以及资产与负债的关系,同时分别反映国内主要经济主体的资产与负债状况。通过资产负债表中负债项目,可以分析和判断国家经济总体、不同经济主体的风险情况,对防范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变迁与发展观的进步总体上是协调一致的。比如,随着发展观的演变,人们认识到GDP所反映的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改善并不同步。为了科学合理测度发展、财富、幸福和政府政绩,需要建立一系列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如新发展理念考核评价体系、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评价体系、幸福指数和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等。这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核算 国民经济 经济核算 发展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