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继承与创新:徽州匠人指尖上的“攻守道”
新华社合肥1月27日电(记者陈诺)又近年关,徽州古村呈坎年味渐浓。见游客登门,63岁的制墨师吴成林招呼大家围在桌前做起实验:他将桌面宣纸打湿,墨条细细研磨之后轻点一笔,宣纸上不见走墨晕染,他笑着拍拍胸脯:“一点如漆,万载存真,这就是徽墨的自信!”
自古以来,徽州文化被人津津乐道。在吴成林等徽州匠人看来,这离不开指尖的“攻守道”——一种关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哲学与智慧。
兢兢业业继承,是徽州匠人的“守”之道
制墨有句行话“轻胶十万杵”,说的是要想制一锭好墨,需要经过十万次捶打。吴成林从18岁开始制徽墨,至今已有45年,大半辈子在往“回”走——研习古法制墨。如今原料之一的炭黑大多已是工业制作,吴成林的松烟墨却依旧选用松油燃烧后的烟灰,同时加入麝香、冰片甚至金箔。
古法制墨讲究“墨形”,制墨工往往都会在墨锭上压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如今多已失传。吴成林便多方收集民国乃至清朝年间的老模具,看到古书上的《棉花耕织图》墨后,他费尽心思地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请民间的木雕高手精心刻模,再炼烟、制墨、雕模、晾墨、打磨、描金,经过3年多的努力,这套包括布种、灌溉、耕耘、摘尖、采棉等16图的朱砂套墨再度面世。
在国家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甘而可手里诞生的一个红金斑漆碗,大红、金黄、深褐、淡紫……放大镜下指甲盖大小的区域足足有45道纹理。这并非描画之功,而是从最基本的胎骨做起,再经过裱布、打磨、髹饰等多道繁杂工序方可完成。
徽州传统髹饰技艺犀皮漆制作工艺讲究“指尖”功夫,光是打磨抛光一道程序,便需要于手心、指尖擦上植物油,在涂好漆的半成品上游走许久,这毫厘间的反复摩挲最考验手艺,“轻了,层叠的纹理出不来,重了,纹理可能被磨透。”甘而可说。
1999年,为了做“最好的漆器”,甘而可关掉了收入颇丰的古董店,“守”起这个失传多年的老手艺。2011年,他的漆器作品“红金菠萝漆大圆盒”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如今,在世界级的漆器博览会上,少不了甘而可自信的作品。
“所谓传承,首先要把宝贵的文化遗产扎扎实实地继承下来,做到炉火纯青,这样呈现出的作品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备识杀硎?。
守正后的创新,是徽州匠人的“攻”之道。
39岁的竹雕师朱伟递出的一张“名片”,足以彰显他对传统手艺的自信,这是一根火柴棍长短的竹雕,上面刻有联系方式和徽图案。以刀为笔,以竹为纸,经16道工序,一根黄山毛竹在指尖迸出山川风貌、神话故事乃至珍禽异兽,传统的工艺收藏品在朱伟的再创造下,成了走向市场、拥抱世界的“名片”。随着产品走出国门,他开始“国家定制”。朱伟深有感触地说:“把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自然成了一种世界语言。”
百年前,徽州先辈制作的万安木质罗盘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如今接过父亲衣钵,35岁的吴兆光有信心重塑辉煌。在传统木质罗盘分格、写盘等纷繁复杂的工序中,安针原本是核心技艺并不外传,每个罗盘都要经过吴兆光的安装、定盘才可完成。如今,他打算将安针的手艺逐渐开放,2011年,吴兆光依托家中老店建立了“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淘宝网店也陆续上线,“罗盘的诞生是为了指向最精确的方向,而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创新与开放?!?/p>
编辑:曾珂
关键词:徽州匠人指尖上的“攻守道”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