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颜真卿《祭侄文稿》外借事件引争议

唐 颜真卿 祭侄文稿 纸本 28.2×72.3cm
近日,一则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出借日本展出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消息一出,网络上也炸开了锅?!都乐段母濉芬汛镏秸攀倜舷蓿恳淮握钩?,打开、运输、换一个环境温度,对它来说都是伤害,“展一次伤一次”。从网友“求求关注”的无奈哀求声,我们读出了国人(包括台湾同胞)对这件文物无以复加的爱护。
20世纪30到40年代近15年的时间里发生的文物南迁事件仿佛还未远去,包括《祭侄文稿》在内的一大批国宝级文物穿越大半个中国,从北京故宫、上海到南京而后重庆,行程过万里,直到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还没有结束他们颠沛流离的命运,1949年《祭侄文稿》和众多文物一起被带到中国台湾,从此阻隔一方直至今日。
人们除了担心这批书画多舛命运后的脆弱,同时更在意本次展览的目的地日本,一个在我们的民族记忆中有着难以名状情感的国家。今天台北故宫博物院将颜真卿《祭侄文稿》出借事件,不由得让人想起了2011年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富春山居图》。当时分隔两岸的《富春山居图》,花了社会各界人士10多年的精力,最后在国家领导人的亲自关心下才得以促成合璧展出。浙江博物馆的《剩山卷》赴台展出,展览组织的各个方面都最大限度地释放祖国大陆的善意,而遗憾的是台北方以“台北故宫博物院有70件文物被限定为限展国宝,从不出宫”为由拒绝,最终没有达成到大陆展出的美好愿景。
如今他们却将国宝级文物的“天下第二行书”轻易地出借日本,这种强烈对比,令人惊诧。
面对2011年《西泠八家印存》出借日本丢失至今未果、2014年《寒食帖》日本展出受损的不光彩现实,对限展国宝标准不一的行径,我们不禁为这次《祭侄文稿》出展日本捏一把汗。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个人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座高峰。虽然通篇两百多字不乏涂涂改改,但正是这涂抹之中雄浑沉郁的气势得以表现,字里行间倾注的悲愤之情,达到了书法表达情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艺术价值、历史价值自不待言。结合背后的历史故事,其在家国之恨中的忠烈之气更是国人奉为经典的精神价值所在。
据悉,本次除了《祭侄文稿》外,还有李公麟的《五马图》,智永的《千字文》,怀素的《自叙帖》,王羲之的《妹至帖》和苏轼的《李白仙诗》以及黄庭坚、米芾的作品,可谓件件国宝,件件在国人心中重如泰山。我们不能不慎重对待。(作者:刘昌玉 为艺术时评人)
网友评论
@Happy:有人不理解《祭侄文稿》外借为什么会引起那么多人的愤慨,抛开两国的历史不谈。一、纸寿千年,《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当时的原稿,独一无二,每一次展览都是对它的一次损伤,更何况远渡重洋。二、日本有丢失《西泠八家印存》、强光损坏《寒食帖》的黑历史。三、据媒体报道,之前对东京博物馆采访,博物馆方面表示没有?;ご胧阋约堑闹厥映潭炔还?。以上三点为客观事实,并不是民族情绪化,自己家的国宝当然自己心疼??凸劾唇玻毡径杂谑榉ǖ闹厥映潭雀哂诠?,但是他们完全可以来中国参观展览,?;すΑ?/p>
@Elise:外借是否合适,取决于对《祭侄文稿》的理解和定位。作为艺术品,只要手续合法合规,外借展出不存在问题。不过对我而言,《祭侄文稿》超出了一般艺术品的范畴。一千多年过去,下笔时的悲愤与怆然鲜明得仿佛时间不曾流走,让人不忍卒读。说它是颜公魂魄的一块残片也不为过,借助物表永恒定格住的一部分。这不是檄文也不是碑帖,因为字写得好就得理所当然地拿出去给别人看吗?写这一帖是为了让人叹服书法的博大精深吗?这次外借的新闻,让我觉得不舒服,不是因为展出目的地日本,话说日本几乎可以算是本土之外欣赏中国字画水平最高的地方之一,而是觉得《祭侄文稿》所承载的感情理应得到尊重,作者应该得到尊重,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切实地透过纸张可以感受到存在的这个有血有肉有哀有痛的作者。大概我比较迂腐保守,我认为《祭侄文稿》还是应该好好镇守家中,让真心研习书法的人来观摩敬仰,文化输出和艺术无国界的伟大使命交给《快雪时晴帖》和《寒食帖》就好。
@管简:去年在宝蕴楼给庄灵先生拍照,80岁的他和身后照片里5岁的他相对,听先生历数南迁路上的艰辛,我们心酸不已,先生们却只作笑谈。南迁于我们而言只是纸上的一段历史,于他们而言却是实实在在刻在身上的记忆??谷照秸诩?,这些宝贝躲过了日军的轰炸劫掠,躲过了万里征程的风霜雨雪,躲过了雾峰北沟的山洞潮湿,那么多人颠沛流离奋不顾身守护着的国宝,台北故宫(博物院)你们可长点心吧。
@荻言苇语:从书法传承和弘扬来说,展出《祭侄文稿》对现在的书法爱好者、学习者和研究者有指导和激励意义,再说也宣传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从文物本身来说,其价值在于供人欣赏、借鉴、受启发和教育,如果像《祭侄文稿》不展览、不让人看和受启发、不让人学习和借鉴、不让它去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美好的情感,只为保存而保存与守财奴有何区别?
@Yanni:文物基于文化土壤存在,如果割裂与后者的联系,那文物只能称作艺术品,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大打折扣。
@删除:陈传席曾就《千里江山图》的藏和展说过,与其“藏”坏,不如让人们“看”坏,我赞成这个观点。对于《祭侄文稿》在日本展览,我以为没啥不可的,艺术交流嘛。我们总说弘扬中国艺术,现在真正的艺术走出去了,国人反倒不满,真不清楚为啥。我相信宝物在日本也会受到同等珍宝待遇,我也相信出展日本会更加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我在三十多年前看到二玄社复制的《祭侄文稿》,深感日本已通过复制技艺对中国艺术进行了传播。所以我赞成出借,即使国人看不到,日本人看到也未尝不是好事。不让公众看,就是一种浪费,国内又有多少东西公众能看到呢。坦白讲《祭侄文稿》并非一件大众化的文物,今天引起热议可能连颜真卿都会觉得奇怪。有个观点我赞成,台北故宫博物院应与日方商谈,借正仓院的东西来中国一看。
@雲軾:想起一个多月前看到展品目录时,一个人拍着桌子惊呼,对书画了解不深,只是看到有很多久负盛名的作品一同展出就很高兴。其实若是这次展览台北故宫和日本方面把《祭侄文稿》整个从出库房到展出到回库房的流程向公众展示一些的话,或许能堵上一些人的嘴。
@四海夕阳:这次颜真卿大展是几十年来全世界水平最高的颜真卿书法展,没有之一?!都乐段母濉纺懿荒苋ト毡菊估溃Ω酶菸奈锏淖刺筒┪锕莸墓芾砉娑ɡ?,如果不合规,不光《祭侄文稿》不能去,哪怕是清朝的书画也不能去。如果符合规定,单凭《祭侄文稿》的珍贵程度就不能展览?这回台北故宫博物院出借的《怀素自叙帖》价值不亚于《祭侄文稿》,同样珍贵的王羲之《丧乱帖》也曾经从日本借回国内展览过。如果都让国宝永不见天日,不如学习唐太宗,把兰亭序带进墓里去。(王簃轩 整理)
编辑:杨岚
关键词:祭侄文稿 日本 颜真卿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