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漫画已成为科学传播的有力工具
漫画在美国的早期遭遇很惨,美国参议院少年犯罪分委员会曾多次召开听证会,讨论漫画对青少年的毒害作用。在政府压力下,美国漫画杂志协会1954年成立了漫画审议局,加强对漫画内容的自我管制。那时,只有个别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漫画这种媒介的教育潜力。例如,匹兹堡大学教育学教授W. W. D. Sones曾在《教育社会学杂志》1944年第4期发表题为“漫画与教学法”的论文,提倡将漫画引入课堂。但这样的声音并不是主流,多数成年人如果不对漫画嗤之以鼻而持容忍态度就算不错的了。
甚至那时漫画中如果出现科学家的形象,不是超级恶棍,就是疯狂助手。只有通用电气公司出版的“电气探险”漫画系列等少数作品中的科学家形象是正面的。漫画的繁荣,迄今也不过20年左右。尤以科技人员转行的漫画家所创作的漫画书为盛,如原为程序员的Randall Monroe创作的xkcd,拥有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的华裔漫画家Jorge Cham创作的《博士漫画》,博物学家Rosemary Mosco的《小鸟与月亮》等等,这些漫画作品不仅吸引住了原本对科学不感兴趣的读者,也使科技人员们逐渐熟悉了漫画这种形式。
慢慢地,漫画的地位就非同寻常了。欧洲研究理事会曾拿出经费支持一系列的线上漫画,著名科学杂志《科学》和《自然》在2015年都试验性地发表了科学漫画作品,甚至一些严肃的学术出版社也开始出版科学题材的漫画书。
为什么漫画能成为科学传播的有力工具呢?
首先,视觉化的作用。插图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漫画不仅是些图画,也不仅是文字加图画。漫画首先是一种“顺序艺术”,漫画框格的形状、尺寸及其相互关系所能传递的信息量不亚于文本。因此,有些漫画学者认为,漫画的布局同图画、文字的质量同等重要。简言之,漫画的真实威力不在于阐明,而在于赋予我们的思想以结构,将信息分解为可理解消化的小框格,然后再将其组装成大的图景。
其次,叙事的作用。叙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传播手段。也许我们永远搞不清,叙事是如何突现的,但叙事能攫取我们的注意力则是毫无疑义的。所有学科的多数学者有一点共识:叙事需要人物或拟人角色。因此,新闻记者喜欢报道与人们接触较多的领域,如医学、心理学、生物学,而惧怕写那些较抽象、较遥远的主题,如基本粒子、海洋酸化等。为解决这个问题,漫画的拿手好戏是引入虚构人物或虚构角色,例如,从外星人科学家的视角来看地球生命的演化,以鱼的口气讲述珊瑚礁的故事。
第三,隐喻的作用。漫画善于采用隐喻。当然,隐喻不是漫画所独有的,语言叙述中隐喻多得是,科学新闻也不乏隐喻。漫画隐喻的独特之处在于:漫画语言是以视觉隐喻为基础的。漫画发展出了一整套的符号语汇,比如用一个气球里的文字来反映某人的心理活动,用几滴汗表示某人紧张,用星星表示某人的疼痛,等等。免疫细胞可表现为与病菌作战的警察,大脑可表现为由神经元组成的大森林,诸如此类的隐喻可使外行受众更容易把握抽象的科学概念。另外,研究表明,隐喻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理解,还影响人们的态度,甚至影响到行为。例如,南加州大学心理学系教授Norbert Schwartz及其同事在发表于2015年的一项成果中告诉大家,“与癌症作战”的隐喻对于激发癌症患者的斗志也许有用,但并不利于动员健康人采取预防措施。
漫画书读起来轻松,创作优秀的漫画书可不容易,需要投入的时间和技能不亚于拍摄一部高质量纪录片。因此,我们也需要培养新一代的科学漫画家,既要理解科学内容,又要善于将科学内容转化为独特的视觉语言。
编辑:杨岚
关键词:漫画 科学 隐喻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