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王慧:发挥京味文化优势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发言人:台盟北京市委委员,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 王慧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挥京味文化优势,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是一脉相承的,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是当前我们的重要任务。东城区是首都历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地区,应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发挥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作用。
一、 加强对台文化交流的意义
(一)符合“文化强区”的发展提升方向。东城区始终将?;だ肺幕亲魑谝蝗挝瘢怪晌泄澄幕凸哦挤缑驳募姓故厩?,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区”。立足“十三五”,面对新形势,东城区文化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东城的传统文化走出去,以文化这根永远剪不断的纽带联系两岸人民,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产生影响,这是贯彻实施“文化强区”战略、推动我区从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为两岸和平发展贡献东城智慧、东城力量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两岸文化融合,辐射带动各领域发展。首都北京是台湾居民认知度最高的城市,而位于核心区的东城区,无处不在的中华传统文化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东城的一些文化符号,比如故宫、天坛、孔庙、国子监的皇城文化,甚至点点滴滴的衣食住行细节的胡同文化。近年来,东城区对台文化交流注重培育“东城品牌”,突出“东城特色”,推进“东城项目”,很多台湾朋友都表示很向往来东城。因此促进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文化引擎带动作用,对促进旅游、教育、经贸、科技深度融合,加强文化向城市发展各领域扩展渗透,辐射带动东城区全面升级,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 当前对台文化交流存在的不足
一是从目前已经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看,总体上还比较零散随意,没有建立科学的、可持续的文化交流机制,缺少更多机制化、常态化的文化交流平台。二是两地有影响的文化交流项目虽然较多,但彼此之间又有交集和重合部分,且两岸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拓展。三是两岸加强文创产业方面的交流合作较少,文创产业交流人才缺乏,产业园区合作有待加强。四是京味文化形成于北京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既包含传统的历史风韵,又兼具现代的时尚特色,是对北京城市文化最生动的诠释。但博大精深的京味文化要实现市场化、亲民化,还应该注重自身的转型、升级和创新。
三、 发挥京味文化优势、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建议
(一)整合当前文化交流项目,使两岸文化交流更深入。将当前做得比较好的、影响力大的文化交流项目进行整合,形成拳头之力,引领和辐射其他文化交流项目。可以将前门历史文化节、孔庙国子监国学文化节、“戏剧东城”、“书香东城”等文化活动品牌推广到台湾;可依托我区优势教育资源,通过两岸中小学生共同诵读经典的方式,助力两岸文化交流;“北京·城市戏剧节”中可以设立台湾单元;依托故宫艺术馆项目,以故宫文创馆、故宫大讲堂、五大戏剧品牌活动、中轴线申遗?;そ?、老城?;じ葱宋腥肟?,让台湾民众广泛了解东城,既可以扩大“文化东城”的品牌影响力,助力“文化东城”走出去,又可以增进两岸民众对东城区的了解,提升东城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二)加强文创产业人才交流培育,深化产业园区合作。两岸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还要共同建设文化产业平台。这不仅需要大批量活跃的文化创意人才,还需要两岸文化产业园区加强合作。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是东城可以借鉴台湾在文创人才培养方面的优秀经验,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将文创产业的教育理念纳入教育系统、开设相关文创课程。同时借鉴台北经验,建立“驻市艺术家”交换制度,培育文化艺术专业人才。二是与岛内城市进行文创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以文化交流活动为载体,密切两地作家、艺术家的相互联系。例如,鼓励与支持更多的文化艺术团体开展联合创作、合作排演优秀剧目;与台湾美术馆、文献会、交响乐团、国乐团、社教馆等人才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两地图书馆开展中文文献资源共享,共同做好古籍?;ず驼砉ぷ鞯?。三是可以通过文创产业论坛及对相关基地参访等方式,促进两岸文化专业人才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策略、方法与实务经验上交流观摩;深入广泛地交流城市文化发展经验,建立长远的人才合作机制,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方式,培育造就文化创意产业后备人才。
(三)推进京味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是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础。因此,我们要积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加强对京味优秀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再创造,使文化产品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吸引更多台湾民众了解京味文化、热爱京味文化。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重视跨界合作,加强与相关领域的交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京味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另一方面要重视科技的力量,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就在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沉浸体验、仿真机械等高新技术,有望在传统京剧和曲艺、传统手工技艺等京味文化的“活态传承”中发挥作用。对传统文化不断演绎、融合、创新,这是持续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有力保障,更是保持中华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谢谢大家!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文化 文化交流 两岸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