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激发创新 激励奋斗 ——近年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回眸
原标题:激发创新 激励奋斗
回眸近年来国家科技奖励获奖科技人物、科研团队和重要科技成果,我们发现,正是伴随着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科研初心、执着攻关,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积极进展,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正乘势而上,一批关键技术相继攻克,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回顾2018年奋斗历程时提到:“这一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第二艘航母出海试航,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水上首飞,北斗导航向全球组网迈出坚实一步。在此,我要向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大国工匠’、每一位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中国科技界的年度盛事,也是对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科研人员工作的肯定与鼓励。从国家最高科技奖到国家自然科学奖,从科技进步奖到技术发明奖,每一位获奖者、每一个获奖项目备受国人瞩目,既代表我国科技实力和水平,也彰显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劲头和自信风采。
回眸近年来国家科技奖励获奖科技人物、科研团队和重要科技成果,我们发现,正是伴随着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科研初心、执着攻关,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积极进展,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正乘势而上,一批关键技术相继攻克,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科学大师和国家科学“桂冠”相得益彰、相互映照
国家最高科技奖,是授予我国杰出科学家的最高奖项??蒲Т笫凸铱蒲А肮鸸凇毕嗟靡嬲?、相互映照,是每一年让国人无比骄傲和感动的科学佳话。
张存浩、程开甲、于敏、赵忠贤、屠呦呦、王泽山、侯云德……一位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一个个在科学界显赫的名字,背后无一不潜藏着一段追求卓越、奋力突破、矢志自主创新的中国科技历史。
王泽山院士是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之一,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被行业里的人尊称为“火药王”,他却自谦地说:“那是因为我姓王。”60多年来,他专注于研究火炸药,带领团队发展了火炸药的理论与技术,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瓶颈技术,为我国火炸药从跟踪仿制到进入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我国火炸药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传奇。
“我这一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别的我也做不来。”如今,王泽山院士仍然忘我地工作在一线。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侯云德院士已过90岁,仍然关注着国内外病毒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继续在一线工作,指导科研人员,给研究生授课。作为我国分子病毒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的开拓者,侯云德将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病毒学,“学习病毒学、研究病毒学,目的就是要预防和控制病毒,为人类病毒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现在仍是一线研究人员的坚实后盾。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科院院士赵忠贤,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领军人,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仍然在奇妙的超导世界中探索。他说:“我坚信,高温超导研究有潜力,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阵地?!?/p>
2015年1月9日,89岁的核物理学家于敏成为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仅仅用了两年八个月。但对于敏来说,则是长达几十年的隐姓埋名。于敏自己从未后悔,他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也致力于服务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历年的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既有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也有致力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科技创新。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授予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重大突破和发现的重量级奖项,由于它的重要性,一等奖曾经几次空缺。
凭借在“聚集诱导发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本忠团队获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多年来,唐本忠和团队挑战传统理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并通过辛勤耕耘开辟了有机发光材料研究的新方向。这个由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的原创性概念,开辟了发光材料的新领域。
搞科研,要有挑战科学难题的勇气和精神。为了找到水稻质与量的“完美协调”,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领衔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找到答案。这一突破性成果对指导未来作物遗传改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而摘得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桂冠。
在寻找宇宙“隐形者”方面,这一次中国的科学家跑在了世界的前面。当世界几大实验室的物理学家都在苦苦寻觅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的踪影时,中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率先给出了确定答案。在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评奖中,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团队凭借这项成果,摘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国家科技奖励项目中,有不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项目。有像特高压、北斗等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的大科技工程,有向全球提供了“中国经验”的重大新发传染病防治的“中国方案”,也有在油气开发、现代煤化工、深海探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等多个重要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取得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获奖成果中,有不少“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既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又致力于改善民生,让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研团队让自己“像马铃薯一样把根扎深”,农业科技真正服务于农产品丰收、农民创收??萍既嗽背中?,将育成的新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了7868.5万亩,推动我国早熟马铃薯由650万亩增加到4000万亩,促进了马铃薯行业科技和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增强科技人员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无疑是每年科技界乃至国家的盛事。每年都有一批科技成果代表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水平,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同时也会进一步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创新内生动力?!?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总工助理、高级工程师潘高峰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
“有很多奖项是由年轻的科技人员完成的。每年的科技奖励大会对我们青年科技人员也是个极大的鼓舞,能够激励自己坚定奋斗目标。”有年轻的科研人员这么说;“一线职工也登上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这让我们意识到工作有价值,岗位上取得突破做出成绩,就能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庇衅胀üと苏饷锤锌?/p>
国家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和助推效力也十分明显。
“获得国家科技奖是对创新的肯定,更是导向,是激励。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也推动着我们继续前行?!弊魑Q蠖盼佬亲苌杓剖孀苤富?,张庆君谈起这个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时充满信心,“未来要继续走自主创新之路,服务国家海洋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p>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对科研团队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南京农业大学的有机肥和土壤微生物研究团队成果获得过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他们乘胜追击,不断致力于实现研发一项成果、支撑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国家科技奖励将持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让创新第一动力更加澎湃有力!
(人民日报记者余建斌、赵永新、冯华、吴月辉、谷业凯、刘诗瑶、蒋建科、喻思南)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国家 创新 奖励 科技 科技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