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古老非遗,渐成扶贫生力军
非遗是广大群众脱贫攻坚的重要资源
搭建培训带徒、宣传展示、旅游体验等于一体的平台
传统礼仪、节庆、民俗等非遗资源也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施厚村古岳坡,村民在制作壮锦文创产品。
一技之长得以“变现”
苗族刺绣技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李伊园近两年更忙了,柳州市扶持她建立了苗绣苗锦生产性?;な痉痘兀凑铡肮?基地+民间手艺人”的运营模式,她将贫困户聚集起来在基地培训刺绣、蜡染,再一起开发苗服、发展订单、拓展市场,2017年销售额就突破了300万元。
“我们原来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通过在基地里学习手艺,现在把刺绣和苗族服饰制作作为第二产业,已经脱贫了!”说起自己因为参与了李伊园的培训得以“一技傍身”,最终在家门口成功脱贫的经历,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良陇村的韦妹苏笑开了花,“对以后的生活啊,很有信心”。
我国广大贫困地区拥有着相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是广大群众脱贫攻坚的重要资源,而非遗扶贫的关键,就是做好“资源变资产”的文章。
木构建筑、竹编、苗绣、扎染、农民画、油茶制作、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从2015年开始,围绕特色非遗项目,柳州市非遗?;ご兄行拿吭露蓟嵬瞥龉媾嘌怠胺且叛谩?,由代表性传承人、民俗文化学者授课,融合讲解、展示、互动和体验,深受群众欢迎。近两年,“非遗学堂”还专门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贫困地区设立了分学堂,确保对贫困群众的培训更加系统化和常态化。
“融水分学堂向苗族绣娘、中学学生以及村屯留守妇女传授苗绣技艺,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更让留守妇女掌握了手艺,为脱贫增收打下了基础?!绷菔蟹且疟;ご兄行闹魅瘟衷敖樯?,“目前,‘非遗学堂’在三江先后开展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三江农民画、中渡草编、扎染、锦桂楼桂饼制作技艺等特色民族文化主题培训,累计培训学员近300名。如今,三江同乐乡年均销售侗族刺绣产品已愈2万件,年均产值500万元以上,带动农民增收200多万元,其中88户贫困户352人增收50余万元?!?/p>
有了好手艺的贫困群众,逐步实现了“守着娃、绣着花、养着家”的愿望。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驻山西忻州(静乐)传统工艺工作站联合当地妇联,推广“企业+贫困妇女”模式,当地多家企业组织贫困妇女参与手工产品设计、制作和包装,企业接受订单后将任务分配,妇女姐妹们将订单任务领回家,闲暇时间即可完成产品。繁峙县晋绣坊的刺绣作品在恭王府展览期间,现场洽谈签约价值2.8万元的“福袋”订单500个、价值5万元的“天下第一福”绣品100幅、价值1.8万元的打籽绣小戏装100套,一天之内完成9.6万元的订单。通过企业引领带动,380余名贫困妇女居家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余元。
搭建平台打通“梗阻”
实际上,贫困群众通过政府和企业培训掌握了好技艺,但如果生产的产品缺乏好渠道、好运营、好市场,也会对脱贫的效果产生影响。不过,贫困户通常只埋头干事,缺乏市场开拓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不能很好打通非遗产品的销路“梗阻”,势必会削弱群众的积极性。
今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提出要加大贫困地区传统工艺振兴力度,支持贫困地区探索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搭建贫困地区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展示和销售平台。
搭建集培训带徒、宣传展示、旅游体验、运营就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是打通“梗阻”的好办法。广西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搭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建设保护传承工作平台,专家对贫困地区传统技艺类项目开展现场指导,重点扶持有市场潜力的传统技艺类项目,提高传统技艺类项目的市场化能力。2018年上半年,广西财政拨付非遗?;ぷㄏ畈怪?74.25万元,主要用于非遗?;すぷ髌教ńㄉ?、非遗保护传承等工作。“搭建起来的平台,实现了‘政府+公司+基地+农户+市场’,打通了非遗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上下游?!惫阄魑幕吐糜翁喙馗涸鹑吮硎?,“确保贫困户自身不断‘造血’,以手中线织绣出生活新希望?!?/p>
2016年3月起,原文化部陆续支持相关企业、高校和机构等在传统工艺聚集地设立了10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都是建站单位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合作的基本单元,在这个平台上,各方又吸引更多资源参与其中,取长补短,互利互惠。贵州雷山站引进了多家品牌服装企业,利用企业成熟的现代管理和产销机制迅速有效地实现工作成果转化,提高产品品质。企业则通过参与工作站,更便捷地汲取传统工艺的养分,以滋养和提升品牌价值。
此外,多地也探索建设非遗小镇,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围绕“柳州螺蛳粉手工制作技艺”,柳州市柳南区打造起螺蛳粉小镇,带动农民种植配菜、学习技艺和进入工厂工作,据介绍,“2016年,太阳镇村有183户贫困户,如今靠着螺蛳粉产业的带动,已经全部脱贫,全镇的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2万元。现在的‘非遗旅游’也开展得红红火火?!?/p>
实现文化旅游共赢
传统工艺之外,传统礼仪、节庆、民俗等非遗资源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今年10月,已经流传400余年却中断了23年的苗族“三百尧告拉鼓节”,在融水的尧告村被“唤醒”了?!袄哪尽被疃碧旄俏酥鼙叱?万名苗族群众到场,人们感慨地说,“拉鼓节是我们苗族人从小就听说的,这次知道尧告村的尧告鼓‘醒了’,肯定要来现场感受这份神秘,体验苗族习俗?!?/p>
尧告村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苗族吊脚楼鳞次栉比。2015年入户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247户,贫困人口937人。如何改变贫困的现状?悠久的历史和民俗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柳州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文物科的李义成在走访中发现,当地流传的“三百尧告拉鼓节”是广西不可多得的苗族传统拉鼓(鼓藏)文化“活化石”。李义成思考,通过复兴这个独具特色的非遗节庆,会对打响当地文化旅游品牌、提升知名度等产生积极影响。于是,他开始全面查阅拉鼓节有关资料,拜访尧告拉鼓节各位鼓头鼓师等传承人,复兴的思路逐渐清晰。
为扩大影响,李义成还发起了募集拉鼓节基础建设资金的“文化众筹”及拉鼓节现场捐款,“不仅累计募集超过10万元的拉鼓节善款,更进一步宣传了苗族拉鼓文化和尧告拉鼓节,社会各界纷纷献计献策,对尧告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大助力?!崩钜宄伤?。
如今,“苗族拉鼓习俗”已经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复兴拉鼓节为核心,当地正积极引导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当前,尧告村仍有135户510名村民未脱贫,村民已经慢慢认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多么珍贵,然后能在珍视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高山生态种植、民俗文化旅游?!比缃?,在李义成和村民看来,“人无我有”的特色非遗、文旅体验就是自己的脱贫锦囊、文化自信,“大家心气、干劲都更足了,未来发展,值得期待?!?/p>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22日 18 版)
编辑:杨岚
关键词:非遗 文化 技艺 拉鼓 培训 扶贫生力军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