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在现代文化名人手稿中 鲁迅的手稿最为规整

鲁迅给许广平、蔡元培的信,都是极其认真,绝无修改的。而日记修改率就更低了:就现存24年日记而言,基本上无修改。特别是鲁迅留下的6000多页抄校古籍和石刻手稿,绝无一字修改。
在现代中国文化界,鲁迅的手稿即使不说是一个范例,也可说是一个特例。因为它具有很多文化名人手稿所不具有的特点,也充满中国文化与书法美的魅力。
鲁迅手稿总体上具有排列规整、字体清晰、较少修改、页面干净、气韵生动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只要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在现代文化名人手稿中,没有人像鲁迅手稿这样规整(作为书法作品或影印出版的除外)。这里说的规整,主要是说页面排列、文本格式和总体面貌。你可以看到,鲁迅的所有手稿,无论是创作稿、译稿、书信、抄校、日记,还是什么别的文体,也无论用什么纸张,格式和页面都会排列得很规整,看上去令人赏心悦目。
排列最规整的当然是抄校、誊写稿,因为那更容易规划。在创作类的手稿中,各种手稿形态各异,但是也都体现了规整的特点。文稿方面,一般鲁迅都是写在专用的文稿纸上,有“莽原社”的,有“语丝社”的,有“未名社”的等等,后期也有自印的稿纸,当然也有些是写在白纸上的。鲁迅的文稿一般都写在印好的乌丝栏、朱丝栏和其它格式的栏内和格内,每行排列都很整齐。除了少数文章,在文末还有一两行,就写在最后一页的栏外了。只有《〈朝花夕拾〉后记》这一篇特殊:基本上每页最后一行都写在栏外。这或许是因为所用的稿纸未名社“文艺丛书稿纸”比较狭长,而且在栏外还有几个框框,大体可以形成一行的概念,为了不浪费纸张所以这样吧。
鲁迅文稿的行距总是无一例外排列得十分匀称。鲁迅书信用的纸张更多样,最常见的是彩色水印的信笺纸,例如“九华堂”的水印信笺纸,是鲁迅常用的一种。无论用哪种纸,无论写得密集还是宽舒,排列一般都会很美观大方。日记则基本上早年用九行乌丝栏、晚年十行朱丝栏宣纸,排列非常规整。每年后附的书账的排列,看来也是每天另纸登账,每行一种,在书名后,记有价格和购买日期。年末有年度小结和年度购书总额。总体上,不仅翻阅轻松悦目,而且翻检容易。
鲁迅无意作书法家,他的书法怎样,我这里姑且不作评价。但是鲁迅对书写其实有一个特别注重的地方,就是字体要清晰,因为写字一般是要给人看的。尤其是因为鲁迅自己长期当编辑,对于那些“鬼画符”式龙飞凤舞的文稿,鲁迅是深恶痛绝的,所以,他自己特别注重写字清晰。鲁迅曾经在《门外文谈》中说士大夫垄断文化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字写得别人不认识。”所以,鲁迅的字体总是写得一笔不苟,即使带点草,也是很规范的行草,很容易辨识。当时有很多人喜欢写减笔字,就是简化偏旁,但鲁迅基本上没有这种情况,即使完全私密的日记,也不用减笔字。就我所见,只看到一处:《病后杂谈》里说:“光是胡思乱想也不是事”,其中的“乱”字,左边的“舌”简化成了“又”,这可说十分罕见。鲁迅是学古文字的,有时候在文字功底相当的熟人(例如钱玄同、胡适)之间,也爱玩一点文字游戏,但是并不过分,也不卖弄学问。总体上,凡是给一般人看的文字,绝对是清晰、规整、通俗、易懂。
鲁迅手稿修改率总体上较低。各种手稿中修改率最高的,是创作文稿,尤其是杂文。但是总体上也是比较少的。据我观察,大约一篇作品中,有修改的句子,一般最高不会超过10%;书信,由于表达上相对更加放松、随意,修改率也略高,当然,一些重要的书信,例如给许广平、蔡元培的信,都是极其认真,绝无修改的。而日记修改率就更低了:就现存24年日记而言,基本上无修改。除了极少数几处轻微描笔外,就只有1935年日记后面所附的《居帐》里有一些修改,那是由于对方的住址有了变化,导致修改。应该说这不属于书写的差错。而鲁迅的抄稿,就几乎绝无修改了。特别是抄校的古籍和碑刻,基本上可以视为零差错。事实上,抄写过程本身不可能没有差错,只是,鲁迅的习惯是把抄错的撕掉。就与人们写书法作品一样,只要有一个错字,就整张废掉了。正因为如此,鲁迅留下的抄校古籍和石刻手稿有6000多叶,绝无一字修改。鲁迅手稿也没有大段删除的现象,最极端的情况也就是一两行的删除和改写。至于写完或者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的情况,几乎绝无仅有,只有一篇《势所必至,理有固然》,这篇未完稿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是鲁迅写后弃之纸篓,而后被许广平悄悄“抢救”回来的。从现在看,虽然未完,但内容很好,文章不差,至今不知道鲁迅何以要扔掉。
鲁迅手稿修改不多,页面处理非常干净有条理。他的涂改,也是非常讲究的。有几种方式:一是偶尔写错一字,就在这个字旁边轻轻点一下,或者画一个小圈,表示此字废去。这也是当时人比较用得多的手法。但是如果已经写好较多字,或者要改整句话,就需要在原稿上涂改。这时鲁迅的涂改,是比较仔细、讲究,涂抹整齐的。通常是先在涂抹范围画上整齐的线框,然后在线框内画上整齐的斜杠,或者交叉的斜杠,甚至再加上纵向线条,这样就会涂抹得比较彻底,除非使用现代科技,基本上看不出原来的字。然后再在线框外,行间添写新内容。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藤野先生》的标题修改过程。这些新改上去的内容,虽然字小,位置局促,但总是笔画清晰,标记清楚。例如《看图识字》《忆韦素园君》。另一种涂改稍微简化,就是在需要删去的部分,画上较粗的两条墨线,或者一条更粗的墨杠,直接覆盖了原来的字迹。然后在边上加写需要改入的内容。总之,鲁迅的修改不多,但是页面处理干净,让人一看就明白他的修改意图。目前所见,鲁迅晚年自编的书稿,大部分编了页码,其中有些是重抄的,这部分就特别干净规整,但有些只是在原稿上加了编号,所以保留了原来修改的面貌。总体上,鲁迅的手稿越到晚年越是干净。
鲁迅手稿的这种形态,首先是来自于他充分的学养积累。鲁迅从幼少年时代开始的旧学阅读与写作训练,使他的语言文字和学识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也养成了认真、严谨的写作观念与写作习惯。后来在南京、日本求学中不断提高,当他开始文学活动时,已经是一个饱学之士,学养深厚,文字功力深湛。
其次是充足的写作准备。鲁迅写作前的习惯性准备工作,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写杂文。根据许广平的说法,鲁迅通常是先泡一杯浓茶,然后在躺椅上闭目养神一会,打好腹稿后,再起来写作。所以当鲁迅开始写作的时候,胸有成竹,文思泉涌。这对文稿的形成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在涉及学术性的命题时,鲁迅写作前要做更多的资料准备,按照鲁迅母亲的说法,在鲁迅与周作人决裂前两三天,兄弟俩还把书“抱进抱出”商量写文章的事。
总体上,一般大作家的修改相对较少。例如茅盾、郭沫若的手稿,修改都不多。修改率主要表现的是作者的写作方式与习惯,其中也包含思维的方式与习惯。鲁迅思路缜密,表达顺畅,而且从鲁迅的字体、笔势来分析,他写作时书写流畅,但速度并不快。下笔从容,在书写中思考,在思考中书写,这样,修改就比较少了。
不过,现在看到的鲁迅手稿修改少,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看到的很多是整理稿。鲁迅从不爱惜自己的手稿,早年都是发稿后就不保存了,所以《呐喊》《彷徨》两书竟没有一篇手稿被保存下来。唯一的一页《阿Q正传》手稿,还是后来从刊物上影印下来的。鲁迅晚年由于许广平的在意,增强了保存意识,有部分是由许广平抄写后发稿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后来编辑成书时的抄稿,所以看到的往往是比较干净的文稿了。
作家手稿的形态,不仅是作家思想结晶的外化和存在方式,也是作家性格与学养的表征,还是作家写作方式与习惯的真实记录。鲁迅手稿的形态,真实记录了鲁迅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状态,刻画着鲁迅创作的心路历程。通过对鲁迅手稿形态的简略描绘及其形成过程的粗略解读,可以更多地获得鲁迅手稿的内在信息,并看到鲁迅写作艺术的精湛以及思想的闪光,看到更真实的鲁迅。
编辑:杨岚
关键词:鲁迅 手稿 修改 现代文化名人手稿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