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聚焦点聚焦点
庞井君:人工智能与文艺新形态
作者: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庞井君
人工智能时代使艺术家获得异常丰富多样、宏阔深刻的思维质料、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为筑就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高峰酝酿崭新土壤
面向未来,我们要筑牢人类精神根基,坚守艺术的本体价值向度;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文明成果,充分融入科学认知向度;蓄积深远目光,自觉引入未来向度;开掘中华美学丰厚资源,秉持本土文化价值向度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高科技、互联网、全球化、社会转型等历史潮流交融激荡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之中,人工智能是这场变革中最不容忽视的趋势之一。
近10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发展,人工智能跨越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进入爆发式增长期,“智能+”成为一种创新范式,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目前人工智能在视觉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文本处理等多个领域达到或超过人类水平,在视觉艺术、程序设计领域崭露头角,在图像分类、自动驾驶、机器翻译、步态运动和问答系统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功。无论是欣喜、期待,还是恐慌、疑虑,整个人类社会将快速迈入人工智能时代。
2018年9月17日,习近平同志致信祝贺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时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这场变革同时也推动着艺术格局的嬗变,催生出更有生命力的新型艺术形态。面对人工智能蓬勃兴起的人类文化图景,我们需要以更加长远深邃的历史眼光、更加宽广博大的胸怀、更加宏阔开放的参照系,审视艺术发展,注目世界最先进、最前沿领域,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探寻,筑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模仿人类,人工智能文艺滥觞
人工智能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等的交叉学科。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基于大数据和复杂算法的人工智能使当今世界正经历从智人到“神人”的巨大飞跃,其革命性比从猿到人的转变还要深刻彻底。这样的时代状况使艺术家获得异常丰富多样、宏阔深刻的思维质料、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为筑就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高峰酝酿崭新土壤。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带来的审美和艺术的感悟力、想象力、塑造力及穿透力,是当代艺术家必须面对和承担的重要课题。
在文艺领域,通过深度学习,微软的机器人“小冰”已经可以写出媲美人类诗人的诗歌,并出版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人工智能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在视听艺术领域,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乐教授编写出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协奏曲、交响乐和歌剧,此举在古典音乐界引起巨大争议,但曲子带给人的感动与共鸣是真实的。在造型艺术领域,人工神经网络已经可以将一幅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分开,向艺术大师学习艺术风格的同时,把艺术风格转移到另外作品中,用不同艺术家的风格来渲染同样的内容。这意味着人工神经网络可以精确量化原本许多人文学科模糊含混的概念,并使这些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技巧变得朴实明晰,易于复制和推广。美国迪士尼研究中心和加州理工学院联手研究如何让人工智能拍摄一场足球比赛,通过机器自动捕捉精彩画面。而在不远的将来,一个不懂摄影的新手,手持具有超强运算与通信能力的人工智能照相机,就可以通过物联网和云端技术,与远程数据中心联系,在摄影经验丰富的人工智能协助下,完成一张有着绝佳光线、色彩、构图的风景照。
今天,机器作画、机器演奏、机器写作、美感计算日益逼近人类艺术水平。明天,机器会不会取代今天艺术家的所有艺术创作,断然是或否的回答都为时尚早,答案只能交给时间。人们常说,过去可以回溯,但不可改变;未来可以创造,但不可预测。面对当下现实,我们最需要思考的是,在人工智能冲击下,如何找到坚实立足点、有效参照系和全新价值尺度,回归本体、回归本源、回归本质,重新审视和展望审美艺术的未来,筑就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民族的艺术高峰。
突破“模仿”,逼近艺术创作主体
审美是艺术的本源,艺术是人类审美感受性的制作、呈现和传达。这种感受力不仅仅停留在初级的、直接的、现实的感官层面,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具有超越性的生命感受力。这种感受力不同于科学认知,具有特殊的复杂性、神秘性,具有超感官、超生活、超技术、超逻辑、超理性、超概念等精神品性,不可化约和混同于认知活动与信仰活动。在今天人工智能和专业人工智能语境下,我们尚可审慎判断,艺术的本体仍不可动摇。目前的人工智能创作基于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发展,其创作核心是“数据”和“算法”,只是对某种艺术进行风格化和技术化处理,还未涉及艺术本质中的情感、想象、感受等重要范畴,更不具备艺术象征和批判等重要的社会文化功能。简言之,人工智能创作还不具备审美的主体感受力。
不过,当未来人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到来之际,情况会变得非常复杂,始料未及的文化景观会目不暇接地涌现到我们面前。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预言,人类与机器的界限变得模糊,下一代计算机设计将结合人脑科学,使其能像人脑的新皮质一样进行推理、预测和反应,而想法、梦境和欲望也面临被破译的风险。未来强人工智能将是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多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超级人工智能更是在多方面都可能强于人类。这也许能够打破主体与主体之间深层感受的藩篱,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作品。甚至我们还可以预测一种“后人类”的生命图景:随着脑神经科学、脑机接口技术和生物科技的深入发展,未来有可能实现“人机一体”,关于人类主体性的一些基本假设都会发生重大转变,人类关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到那时,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作品有可能同样具备现有艺术作品的多项特质,成为艺术创作主体。同时,人工智能可以注入人的精神和意识,大大增强人的智力,从而提升艺术创造力和鉴赏力。甚至有专家预测一种建立于量子物理学、电脑科技、纳米科技、生物医学和强人工智能等加速发展基础上的艺术形式——“奇点艺术”。我们目前所能作出的一切预测和判断都还建立在人类现有的智力和认知水平之上。未来世界还存在无限的可能,充满不确定性,孕育着不可估量的生机。
坚守价值,面向未来构筑高峰
立足当下,放眼未来,艺术家们在正向我们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里,在追求新时代艺术高峰的历史征程中,如何既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又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如何既能脚踏坚实可靠的大地,扎根生活的沃土,又能拨开浓密的枝条,透过微茫的光,仰望深邃辽远的星空?
第一,筑牢人类精神根基,坚守艺术的本体价值向度。汤因比在谈到艺术的本质时说,“如果我们彻底放弃这个现在被忽略的、最初的沟通和联系方式的话,我们大概就会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茫然无措的境地”。正如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最后的著作《重大问题简答》一书中所担忧的那样,未来人工智能意志可能存在与人类意志相冲突的隐忧,其规范管理同样需要人文精神的介入与引导。应该坚信,科技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伦理规约和价值导引,必须从中灌注更多人文精神。未来人类发展不是在科技牵引下一意孤行,而是人类按照美善法则建设出来的理想田园。审美艺术给心灵以满足和安顿,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使人得以向冯友兰和张世英先生所说的“最高人生境界”跃迁。
第二,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文明成果,充分融入科学认知向度。技术赋能艺术,艺术驾驭技术。当代艺术高峰一定是对现代科技文明成果加以充分运用的高峰,正确的态度是开放、包容,为事先无法想象的可能留下空间。当前,形态各异的网络艺术、数字艺术、虚拟艺术、融合艺术等向我们展示诱人的艺术前景;未来,建立在各种科技手段高速发展基础之上的“奇点艺术”,以及智能交互艺术、纳米艺术、智能打印艺术等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会为我们展示未来艺术高峰的无限空间,既有文化资源、精神积淀应当在这样的语境中得以艺术转换和创造。
第三,蓄积深远目光,自觉引入未来向度。艺术也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常常扮演时代探测器角色,以审美方式伸向未来、未知、未能,以艺术语言在精神层面构建未来。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参照系要足够大,视野要足够开阔,目光要足够长远,着眼人类命运、世界文明格局、历史发展进程和未来愿景。只有在足够大的参考系中才能准确定位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确认知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才能具有前瞻性地推动新艺术形态形成,在更为广阔的新天地中构筑当代民族艺术高峰。
第四,开掘中华美学丰厚资源,秉持本土文化价值向度。中国是诗的国度、艺术的国度、审美的国度,面向时代和未来,中国文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充分发挥审美力量,激活中华美学感悟力、想象力、塑造力和穿透力,注目人类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最先进的方面,探寻人类精神最深处的秘密;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与当代人精神渴望和心灵需求相呼应,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为构建未来人类精神价值体系做出中华民族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艺术 人类 人工智能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