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古小说钩沉》的学术得失与展望

汉魏六朝小说是中国小说的摇篮时期,但由于时间早,传播媒介受限,加上小说家在传统文人和目录学家眼中处于不入流的地位(《汉书·艺文志》子部“九流”之外),所以亡佚情况十分严重。据笔者粗略统计,汉魏六朝小说总数约170种,有传本存世者不到1/6。在此背景下,鲁迅所辑《古小说钩沉》具有重要的文献补缺价值。
《古小说钩沉》资料搜集工作始于1898年鲁迅离开绍兴之前。1909年,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任教于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便开始系统地从事古小说的辑校工作。1912年2月,鲁迅完成了《古小说钩沉》的辑录工作,并署名“起孟”(周作人之笔名)在《越社丛刊》第一集发表《古小说钩沉序》。但是,《古小说钩沉》在鲁迅生前并没有正式出版,而是以遗留稿本形式存世,直到1938年才编入由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编,上海复社出版的20卷本《鲁迅全集》第8卷面世。后来几种20卷本的《鲁迅全集》(1948年、1973年、2012年)均收入此书。另外,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了《古小说钩沉》鲁迅手稿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一卷收录《古小说钩沉》,齐鲁书社1997年出版《古小说钩沉》简体横排点校本。
《古小说钩沉》辑录了从周代至隋代散佚小说共36种1400余则。这36种小说中,《青史子》著于周代,《异闻记》著于后汉,《旌异记》《水饰》著于隋朝,另有5种作者不详,两种作者名号及年代不可考,其余25种均著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该书引用古代文献约60余种,用以参校者又有10余种,20余万字。
郑振铎曾指出鲁迅采用的“是乾嘉诸大师用以辑校录先秦古籍的方法,而用来辑校录古代小说的,却以鲁迅先生为开山祖。而其校辑的周密精详,至今还没有人能追上他”?!安唤銮拔薰湃耍春笥欣醋?,也难越过他的范围和方法的。”
鲁迅的辑佚工作具有重要开创意义和学术价值。在《古小说钩沉序》中,鲁迅介绍了他辑校古佚小说的方法,“余少喜披览古说,或见讹敓,则取证类书,偶会逸文,辄亦写出。虽丛残多失次第,而涯略故在。大共琐语支言,史官末学,神鬼精物,数术波流;真人福地,神仙之中驷,幽验冥征,释氏之下乘。人间小书,致远恐泥,而洪笔晚起,此其权舆?!薄豆判∷倒吵痢吩诩绷η蠼咴蠖?,尽可能穷尽六朝小说所有的资料,所辑佚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流。正如林辰所说:“它无论在全书规模、每种内容,以及引用古籍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同性质的辑本所收佚文。一般来说,字句完备,文字优长,大多数条文的内容都比较充实?!保ā堵逞讣脊偶员唷返谝痪硭得鳎豆判∷倒吵痢返娜〔睦丛捶浅9惴?,包括:
一、 见于《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著录者;
二、 见于《隋书·经籍志·小说家》著录者;
三、 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小说家》著录者;
四、 见于上述“三志”“小说家”之外著录者;
五、 不见于史志著录者。
在鲁迅辑佚六朝小说的过程中,辑校所参考的书目,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其中除广泛引用类书、史籍、地志、笔记、小说、文集及其注文外,还广泛搜求佛教典籍如《法苑珠林》等,术数类典籍如《开元占经》等,时令类典籍如《玉烛宝典》等。
《古小说钩沉》辑佚的范围是史无前例的。与清人辑本《玉函山房辑佚书》相比较,其中《语林》多辑出了28则,《郭子》多辑出了10则,《笑林》多辑出了3则。再如刘义庆的《幽明录》,桃源居士的《五朝小说》本仅辑出11则,胡珽《琳琅秘室丛书》据钱曾述古堂旧钞本辑得161则,而鲁迅《钩沉》本则辑得265则。单是为了辑录《殷芸小说》,鲁迅所采辑的古籍就多达12种。近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在《殷芸〈小说〉辑证》一文序言中说:“乃闻鲁迅先生所辑《古小说钩沉》已于沪上出书,求之此间书肆及图书馆不得,久之,始展转假得其书,两相比较,此编多得二十余事。然《钩沉》采书十二种,其中《优古堂诗话》《铁围山丛谈》《困学纪闻》三种,皆向未检及者。虽其事多据他书辑入,但《纪闻》中一事则失录。即蔡司徒在洛阳见陆机事,既据以补录,谨著其事于此,不敢掠人之美。”余嘉锡先生是著名考据史家,他所辑录的《殷芸〈小说〉辑证》仅仅是《古小说钩沉》中36种小说中的1种,与鲁迅辑本相比只多得20余事。鲁迅当年所采之书,他尚且有3种未检及,于此也可见鲁迅的辑佚功夫之深。
此外,鲁迅先生对六朝小说辑录内容的处理也非常恰当。如一般的辑佚者,往往采用一种较为省事的方法,将各书所引相同一事的文字一一收入辑本,对各种异文不发表自己的看法,以致常常出现文字重复的现象。鲁迅则将各书内容拼接在一起,力求简捷精当,力戒引文的重复罗列。如《古小说钩沉》所辑《幽明录》中一则“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条中,即有在正文“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下注“三字《御览》引有”;又正文“遥望山上有一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下注云“五字依《御览》引补”;再如正文“复下山,持杯取水,欲盥漱。见芜菁叶从山腹流出,甚鲜新,复一杯流出,有胡麻饭掺,相谓曰:‘此知去人径不远’”,下注云“二句依《御览》引补”;正文“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讯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至晋太元八年,忽复去,不知何所”,下注“《珠林》三十一?!队馈匪氖挥志虐倭??!独嗑邸菲?。《六帖》五?!妒吕喔匙ⅰ范?。刘晨、阮肇入天台山一事,《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事类赋注》都不完备,鲁迅选取较优的一种为底本,以他本校之,互为补充,故事就比较完整了。再如有同一材料见于不同出处文字而略有差异的,或同一材料见于他书而有不同见解的,鲁迅也在注中逐一写出。对于内容大同小异的引文,他进行了合并处理,并在小注中一一指出。
《古小说钩沉》所辑佚文多点明出处,这一做法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清晰的文献线索。如《裴子语林》中“何晏以主婿拜驸马都尉”条:“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驸马都尉。美姿仪,面绝白,魏文帝每疑其著粉,后正夏月,唤来,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之,色转皎洁,帝始信之?!闭舛呜男∽肿⒃唬骸啊独嗔衷铀怠肪乓骱侮套制绞澹采踅喟?,美姿容,明常见之,谓其著粉。因命晏。赐之汤饼,汗出流面,以巾拭之,转见皎然。帝方信。《初学记》十九又二十六?!妒槌芬话俣擞忠话偃??!队馈范挥秩倭逵秩倨呤庞秩侔耸哂职税倭?。《事类赋注》四?!笨芍舛挝淖殖鲎浴独嗔衷铀怠贰冻跹Ъ恰贰侗碧檬槌贰短接馈贰妒吕喔匙ⅰ返仁椋佣淮宄苏馓醪牧系睦戳ヂ?。
鲁迅对《古小说钩沉》所辑佚文的取舍是极其审慎的。他从事《古小说钩沉》的目的本来就在于纠正前人妄制篇目、改题撰人之类的混乱,所以极重视去伪存真。例如戴祚《甄异记》,鲁迅辑出17则,而清人重编本《说郛》仅有5则,其最后一则所记为查道事迹,而查道生平见于《宋史》卷二九六,乃赵宋时人,实属误收,这一则即为鲁迅所不取。
许多六朝小说的生命因鲁迅的《古小说钩沉》绝而复续,重新流布人间。他把六朝小说散见于各处的材料集中起来,力图恢复原书的面目,为保存和整理魏晋时期的重要文史资料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弥补了文学研究领域参考资料的不足,也为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旧闻轶事、宗教信仰、民俗方言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当然,由于时代和各种条件所限,《古小说钩沉》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前贤和时人均有相关评价,综合起来主要有:
首先,作为唐前小说的辑佚补缺工作,该书在收书数量方面尚不够完整全面,还有较大的增补扩充空间。比如《魏晋世语》《宋拾遗》《宋齐语录》等。
其次,鲁迅辑录工作所用文献还不够充分,有些重要文献(如《永乐大典》《渊鉴类函》《古今图书集成》等)没有使用,影响了该书辑佚的学术价值。
第三,辑录和初版在版本使用、标点、断句和整理排印工作上有部分不足和失误。如限于当时历史条件,鲁迅辑录工作所用佛教典籍《辨正论》一书应为依据《永乐北藏》刊印的《嘉兴大正藏》本,但该本文字有些难以训解的疑惑,这些疑惑在《中华大正藏》本《辨正论》中则得到顺畅解决。
近些年来以上问题程度不同地得到了部分解决,如一些文言小说工具书(程毅中《古小说简目》、宁稼雨《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等)对于《古小说钩沉》所涉汉魏六朝小说作品的总数有较为全面的梳理;中华书局等出版社也将《古小说钩沉》中的某些作品(如《谈薮》《殷芸小说》等)整理出版,但总体上看,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有鉴于此,笔者正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证》则希望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相关问题,为汉魏六朝小说提供更加完备的辑校和笺证版本。
(作者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杨岚
关键词:鲁迅 古小说钩沉 汉魏六朝小说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