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新潮》

五四运动时的北京大学,文学革命已成风云之势,为此造势的有两大姊妹刊物《新青年》和《新潮》。
《新潮》是由北京大学学生创办的杂志,是在《新青年》的影响下破土而出的。它以“文艺复兴”为号召,刊登了许多鼓吹文学革命的论文和小说、诗歌等白话文学作品。
破土而出的《新潮》
新潮社是北京大学最早的学生社团之一。1919年1月,新潮社编辑的刊物《新潮》出版发行,它的英文译名为“TheRenaissance”(文艺复兴)。
新潮社实际就是《新潮》杂志社的简称,社团与期刊同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个文化现象。
北大校长蔡元培本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对《新潮》这株新苗予以呵护和扶持。顾颉刚在《蔡元培先生与五四运动》中回忆:
那年头,办杂志要赔钱,我们通过文科学长陈独秀向蔡元培先生请求帮助,蔡就决定由教育经费拨款支持办了这个刊物。我参加了《新潮》的发起和编辑工作。创刊时,主编是傅斯年。1919年底,傅斯年出国留学,由罗家伦主编。第二年,罗出国,由我接编。我办了三期,因为北洋军阀政府不发学校经费,学校便不能再给补贴,经费不足,再加上印了不少《新潮丛书》一时卖不出去,积压了资金,才办不下去,停了刊。先后参加过《新潮》编辑工作的还有孙伏园、俞平伯、周作人、康白情、何思源等。《新潮》???,当时主管行政财务的干事李小峰,把《新潮丛书》摆在家门口的地摊上卖,大概卖了不少钱。后来他开了一家书店,取北京大学和《新潮》杂志的前一个字,叫“北新书店”。
1918年12月13日,《北京大学日刊》发表《新潮杂志社启事》说:“同仁等集合同趣组成一个月刊杂志,定名曰《新潮》。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不取庸言,不为无主义之文辞。成立方始,切待匡正,同学诸君如肯赐以指教,最为欢迎!”
《新潮》在《发刊旨趣》中说:“今日幸能渐入世界潮流,欲为未来中国社会作之先导。本此精神,循此途径,期之以十年,则今日之大学固来日中国一切新学术之策源也;而大学之思潮未必不可普遍国中,影响无量……一则以吾校真精神喻与国人,二则为将来真学术鼓动兴趣。同仁等深惭不能自致于新学者之列,特发愿为人作前驱而已?!?/p>
《新潮》创刊之初,原定为一年出两卷、每卷五期的定期刊物。前五期基本如期出刊。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潮》的核心人物傅斯年、罗家伦等积极参与,无暇顾及编辑事务,刊物的出版时断时续。第2卷第5期不能如期,一直拖到1920年9月才出刊。第3卷只出了两期。第1期出版发行于1921年10月,第2期出版发行于1922年3月。
《新潮》的白话文学作品
1919年12月16日,傅斯年告别新潮社同仁,由北京前往上海。次年1月19日晚,他根据沿途尤其是上海的观感,给新潮社同仁写信,于《新潮》第2卷第4号刊出,信中说:“在上海住的时间短暂,没得什么益处。但见四马路一带的‘野鸡’,不止可以骇然,简直可以痛哭一场。社会组织不良,才有这样的怪现状:‘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傅斯年在信中批评上海有一种“好模仿”的毛病,有“傅大炮”之称的他对此极为担忧,并断言:“漂亮是误人的渊薮,因为它是油滑浮浅漂流的根源。我平日想漂亮是糊涂的别名,时髦是发昏的绰号。”
此时,傅斯年已经离开新潮社,他之所以发来这封信,显而易见是希望《新潮》直面社会问题,能够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观察力以及对民族精神失落的人文关怀。《新潮》做到了这一点,所发表的作品多是贴近社会的匡时之作。
在《新潮》发表诗作的主要是北大学生,他们多是出于支持文学革命,是来自诗情勃发的兴趣,提笔尽兴而作,他们中也有成为著名诗人的,如:俞平伯、康白情和朱自清。
《新潮》的小说创作远甚于《新青年》,只是小说的质量,就文学的标准而言,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主要作家有汪敬熙、叶绍钧、杨振声、罗家伦、佚名、欧阳予倩等。汪敬熙发表的作品最多,也写得最好。鲁迅曾发表过一篇《明天》。周作人、孙伏园、潘家恂、沈性仁曾有翻译的外国小说发表。
傅斯年、顾诚吾、康白情、俞平伯、周作人、江绍原、叶绍钧、陈达材、张崧年、郭绍虞、吴康、蔡元培等众多名家都在《新潮》上发表过文章,形式和内容以议论文和杂文为主,只是这些文章流传下来的很少。
《新潮》没有发表本土的戏剧作品,只有潘家恂、沈性仁等翻译的外国戏剧作品,如易卜生、王尔德和萧伯纳等的作品。
《新潮》上也发表有少量的文学批评文章,如傅斯年的《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怎样做白话文》《中国文学史分期的研究》,罗家伦的《怎样做白话文》,俞平伯的《诗的自由和普遍》,吴康的《我的白话文研究》,陈达材的《文学的性质》等等。
后来,《新潮》的编辑中多人出国留学,余下的人又把注意力贯注于文学研究的事情。加之销售款多投放于书籍的出版印刷,经济上失去了资金的支持。这就避免不了先是轰轰烈烈,后是冷冷清清,仅出版了三卷十二期,历时两年五个月,《新潮》就这样走进了历史。
新潮社丛书的出版发行
1919年11月19日,新潮社举行全体社员会议。傅斯年提出自己的设想,新潮社应是学会的雏形。他的设想得到响应,决定把新潮社改为新潮学会,并且正式开始丛书的出版发行,取名为《新潮丛书》。
王星拱著《科学方法论》(《科学概论》第一卷)为丛书所出的第一本,于1920年4月出版;陈大齐著《迷信与心理》,周作人翻译的外国近代名家短篇小说集《点滴》(上、下集),为第二和第三本,于同年5月和8月出版;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为第四本,于同年10月出版。陶孟和著《现代心理学》,作为丛书的第五本,因资金周转的问题,一直拖到1922年2月才出版。李小峰、潘梓年翻译的《疯狂心理学》作为丛书的第六本,也推迟到1923年2月才印刷。这是最后一本丛书,后来再也没有出版印刷《新潮丛书》。
作为《新潮丛书》的后续,《文艺丛书》恰与之衔接。1923年5月,出版发行冰心诗集《春水》;同年7月,出版发行鲁迅翻译的爱罗先珂的童话剧《桃色的云》;同年8月,出版发行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随后,出版了川岛散文集《月夜》、孙福熙散文集《山野掇拾》、周作人翻译的诗歌小品集《陀螺》、冯文炳短篇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李金发诗集《微雨》等等。
新潮社从创办到结束,一共出版发行了一种期刊两种丛书。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团,在资金贫乏、经验不多、人员流动性大的情况下,能坚持尽量如期出版发行期刊和丛书,确实难能可贵。
新潮社站在时代变革的最前沿,提倡白话文学、翻译外国文学、介绍国外思潮、批评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它是《新青年》的“同盟军”,与《新青年》一道,共同推动“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之一。
(作者系文史学者,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
编辑:杨岚
关键词:新潮 新青年 刊物 出版发行 傅斯年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