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张勤常委:DUCG赋能基层医生,助力分级诊疗
编者的话:
在日前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指导举办的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国际核能院院士张勤发表了有关“DUCG(动态不确定性因果图)智能医疗诊断云平台助力分级诊疗”的演讲。他表示,DUCG医疗诊断云平台是我国原创的一种智能医疗系统,有望成为提高基层诊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报记者采访整理了本篇文稿。
把一个院士级医生的“看病本事”放到云上,在任何能上网的地方用一个笔记本电脑或iPad,就可以辅助基层医生看病,并使其诊断能力达到三甲医院临床专家的水平……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医疗人工智能所追求的境界。
这样的追求,在某些医疗领域已变为现实,也有望在更多领域变成现实。

核电站故障诊断理论应用于医学
黄疸待查,是一个常见而复杂的临床问题,其诊治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多个学科。因我国医学专家数量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在基层医院和偏远地区不能正确诊断黄疸病因的概率还比较高。
为了提升基层医院有关黄疸待查问题的诊断水平,浙江大学医学院李兰娟院士团队与我的团队合作,通过建立黄疸待查相关疾病的知识库,联合开发了黄疸DUCG(动态不确定性因果图)诊断系统。结果显示,DUCG诊断系统对黄疸待查相关疾病的智能诊断准确率高、实用性好。
实际上,DUCG诊断系统是从核电站故障诊断理论发展而来的。这与我当年在美国留学的经历有关。
在美国留学时,我的两个导师(都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对我提出的科研要求,是在核电站发生故障且有虚假信号的情况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在线准确地诊断故障在哪里,而不是靠人来判断。因为人很难在复杂的工况下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特别是在有虚假信号、知识不完备且信号动态变化、事故危害大的情况下。美国三哩岛核事故就是例证。
所以当时我的研究任务,就是要用计算机人工智能来进行故障诊断。但我调研后发现,已有人工智能理论主要是基于大数据机器学习的。而在核电站领域,很少有故障数据,因为一旦发生事故,硬件和软件包括操作员都会改变,不会再出现以前出过的事故了。所以我只能创立一套新理论,用于在存在虚假信号的情况下诊断核电站故障,且能诊断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故障。这就是DUCG理论体系的由来。
与已有的大数据模型不同的是,DUCG模型不依赖于事故数据,而依赖丰富的领域知识。核电站虽然复杂、没有大量可复用的事故数据,但却是人设计建造的,领域知识丰富。对核电站操作人员的培训,就是让他懂得核电站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流量、压力、温度等等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些知识后,操作员就可以进行故障诊断了。
在后续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该理论体系不仅适用于工业,也适用于医疗,因为工业系统与人本质上都是大型复杂系统。这就是我的团队跟李兰娟院士团队合作的基础。
DUCG诊断系统可在多个医学领域推广应用
那么DUCG医疗诊断辅助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如何呢?从我们团队与多家大型三甲医院专家合作开展的研究项目中,可见一斑。
DUCG医疗诊断辅助系统的核心,在于我们与专家团队一起构建科学且容易理解的图形知识库。比如黄疸的诊断,合作团队双方首先根据DUCG模型的图形工具和黄疸相关疾病的因果关系,建立了包含27种黄疸相关疾病的知识库,其中包括了疾病的风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化验及图像检查结果等知识。然后与根据DUCG算法编写的推理软件相结合,形成诊断系统。为了验证系统的准确性,我们在2007-2015年浙大第一附属医院近4000份出院病历中,按疾病随机抽查了总计203例患者病历进行智能诊断,结果显示准确率达99.01%。该项目的研究论文已经发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是用出院病历来验证DUCG诊断系统的准确性。为什么要用出院病历而不是门诊病历呢?因为门诊病历不完全可靠,门诊中的病人通??春貌〔焕戳耍豢春谜移渌缴タ戳?。相比之下,住院且病好出院的病历是比较可靠的。
再以鞍区疾病的诊断为例。在我们与北京协和医院专家联合构建的鞍区疾病诊断知识库中,包含了20种疾病,其中3种常见病,6种较常见病。这9种疾病占据了北京协和医院11600多份相关病历的98%,剩下11种病的病历数不到2%。我们对每种病随机抽取10个病历对DUCG诊断系统进行准确性测试,不足10个的病历全部测试,最后143份病历的测试结果准确率为93.7%,与专家术前判断符合率为100%。注意,我们这种测试方式比按病例比例抽样测试更科学严格。
除了上述两项研究,我们还基本完成了关节痛、发热伴皮疹、呼吸困难、咳嗽与咳痰、鼻出血等疾病知识库的构建和内部测试,并正在进行腹痛、胸痛、水肿、呕血、晕厥、眩晕等十余类疾病知识库的构建和内部测试,对已建知识库正在开展第三方测试,已有良好的初测结果。此外,DUCG还具有推荐检测功能,可减少漏检误检,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优化临床路径。
DUCG可完善基层临床医生培养模式
那么开发DUCG辅助诊断系统有什么重要的社会意义呢?我们认为,其可以成为助力分级诊疗政策落地的重要工具。
众所周知,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和不平衡是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痛点,基层百姓找大医院专家看病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推出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希望实现“90%的患者大病不出县”。
但要保障这一目标实现,需要较高水平的基层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做支撑,而目前我国全科医生数量还比较匮乏。为此,国家又大力推出全科医生培养计划,但目前愿意学全科医学的人比较少,学了全科又愿意去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更少。多重困境之下,人工智能(AI)+医疗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选择,受到了国家重视。
DUCG不同于大数据机器学习黑箱模型,其知识库、推理过程和诊断结果具有强可解释性,即不仅告诉你是什么病,而且告诉你为什么是这些病。同时,两者又可以互补,因为DUCG不做X光片、B超图像、舌像以及心电图等影像识别,也不做肠鸣音、心音等声音识别,但这些可由大数据AI来完成,其判断结果可作为DUCG系统的输入证据,并由DUCG系统推荐检测和完成综合诊断。
目前DUCG智能系统主要围绕主诉症状进行疾病的跨科建库和诊断,在完成覆盖大部分主诉之后,就可以将其集成起来构建全科知识库。向上,我们正在构建全科分诊知识库,可根据患者信息,包括风险因素和初诊提问或测量获得的信息等,给出患者应就诊某主诉知识库的概率,并在分项诊断的基础上进行权重综合,形成全科诊断,避免因挂错号而漏诊误诊。向下,我们将构建疾病的分型知识库,以便根据疾病分型精准施治。目前,我们已完成单病和并发病的诊断,正在开发和测试继发病的诊断。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构建的知识库结合DUCG推理机和应用平台,可以改造基层临床医生的培养模式。众所周知,培养一名优秀医生是一个漫长过程。一般需要8年专业学习,然后在临床实践中积累10年诊疗经验,才能成为经验丰富的医生。但使用DUCG平台,高水平临床诊断知识资源获得了无限放大,即便专家本人并未深入基层或远程会诊,其智力资源依然可以在基层并行使用,从而解决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的关键问题。由于DUCG的强可解释性,DUCG平台本身还是一个教学系统,基层医生可边用边学,这就实现了我们赋能基层医生的目的。此外,DUCG云平台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医生各自建库,其开发不涉及病人隐私,可自动生成结构化标准化的云上电子病历,并在使用的基础上构建国家临床规范和标准。
尽管已经有20多位临床专家参与了DUCG知识库的构建和测试,但仍需进一步发挥更多临床专家的积极性,而获得国家大项目支持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我们目前面临国家关于人工智能项目评审专家多数局限于大数据,且对我们这一原创理论了解不够的问题。这是我们下一步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编辑:赵彦
关键词:DUCG 基层医生 分级诊疗 政协常委 张勤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