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营养膳食营养膳食
秋食栗子正当时
“八月的梨子,九月的楂,十月的栗子笑哈哈。”金秋时节,正是时令干果栗子上市的季节。栗子又称板栗,是我国特产,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在国外还有“人参果”之称。板栗与枣、桃、杏、李被称为中国古代五大名果之一,历来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
栗子香甜味美,营养丰富。研究表明,栗子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尼克酸、胡萝卜素、视黄醇、膳食纤维以及磷、钙、钾、铁、铜、锰、镁等矿物质。其中蛋白质含有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内的20余种氨基酸,为一种优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含量比其他坚果多3~4倍;矿物质含量比苹果、梨等普通水果高得多;维生素B2的含量至少是大米的4倍;维生素C比公认含维生素C丰富的西红柿还要多,更是一般粮食所不能比拟的。栗子可代粮,与枣、柿子并称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能保证机体基本营养物质供应,是一种价廉物美、富有营养的滋补美食。栗子吃法很多,可生食、蒸食、炒食、煮食,或用栗子粉制各种糕点,还可与其他食材搭配做成各种香气四溢的美味佳肴。食用提示:推荐量为每人每次50克左右,尤其是生食时更要加以控制。
栗子药用价值也很高。中医认为,栗子性平、味甘;入脾、胃、肾三经,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等功能,主治脾虚泄泻、反胃呕吐、脚膝酸软、筋骨折伤肿痛、瘰疬、吐血、衄血、便血等病症。《本草纲目》载:“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肾主大便,栗能主肾”;《名医别录》载:栗子“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千金·食治》载:栗子“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唐本草》载:栗子“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食性本草》载:栗子“理筋骨风痛”;《滇南本草图说》载:栗子“治反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栗子具有抗菌、消炎、抗凝血、升高白细胞的生物活性,其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黄酮苷类及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可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病症,是一种抗衰老、延年益寿的珍贵果品。常吃栗子,还可有效治疗日久难愈的小儿口舌生疮和成人口腔溃疡等。注意:风湿病者忌用。
下面介绍几则常用的栗子保健食疗药膳,有兴趣者不妨选用:
栗子粳米粥 栗子50克(去壳,下同),粳米100克。两者洗净,加水(适量,下同)煮成粥,用白糖或油盐调味即成,可作早晚餐温食。此粥健脾养胃、强筋补肾,尤宜于老年人机能退化(肾虚)所致的胃纳不佳、腰酸背痛、下肢无力、步履蹒跚及脾虚泄泻等症。
栗子核桃糊 栗子40克,核桃40克,白砂糖40克。栗子炒熟与核桃仁一起捣成泥,加入白糖拌匀放入碗中,用沸水调成糊即可。当点心或早餐食用(下同)。此糊补肝肾、壮筋骨,尤宜于肾虚性耳鸣耳聋、阳痿遗精、腰痛喘嗽等症。
栗子茯枣粥 栗子50克,茯苓12克,大枣10个,大米50克。茯苓研细,大枣去核。大米加水煮沸后,下大枣、茯苓、栗子,煮至粥熟,用盐或白糖调味即成。此粥健脾、益肾、燥湿,尤宜于脾肾亏虚所致的足浮肿、纳呆腹胀、神疲乏力、腰脊酸软、头晕耳鸣、大便溏薄、小便频繁等症。
栗子桂圆粥 栗子10个,桂圆肉15克,粳米50克。栗子切碎,与粳米一起加水同煮,待粥快熟时放入桂圆肉再煮至粥即可(食用时可加白糖调味)。此粥补血养心、强身健骨,尤宜于心肾两亏、气血不足引起的遗精滑泄、腰酸腿软、精神萎靡、耳鸣耳聋、夜尿频多、出虚汗及女子带下清稀等症。
栗子炖母鸡 栗子150克,母鸡1只(约1500克),姜片20克,葱段30克。鸡去毛脏,洗净切块,入砂锅加水烧沸,撇净浮沫;再放栗子、姜、葱及适量料酒,炖至栗子、鸡肉熟透,用盐调味即成。佐餐食用,每周1~2次。此膳补益气血、强壮身体、健脑益智,尤宜于身弱乏力、记忆力不佳等症及脑力劳动者。(陈日益)
编辑:赵彦
关键词:秋季 栗子 药用价值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