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姜堰博物馆的这件宝物 竟与元代军用密码大有干系

年 代:元代
馆藏单位:姜堰区博物馆藏
这是一枚元代铜印,每边长7厘米,印面厚15厘米,通高7.5厘米,重1040克。上世纪80年代初在姜堰区大伦(土旁)镇出土,铜印的上面刻有“官军下千户所之印”几个汉字。

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中,专家鉴定铜印的文字是八思巴文字,内容跟铜印上面所刻汉字意思相同,是一位元代军官的印章。八思巴文印章全国出土都很少,泰州出土的也仅此一枚。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根据藏文(梵文字母体系)创制的蒙古文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这是一种自上而下,从左向右书写的音节文字, 有音无义,作用类似于现在汉语拼音。
八思巴文字记音比较准确,元代用来拼写蒙古语、回鹘语、汉语。在元代,国家培养专门人才学习该文字,使得八思巴文成为贵族文字。
皇帝派遣只懂得八思巴文而不懂蒙古语的汉族官吏,到军营传达情报。此时,八思巴文就发挥了密码的作用,汉族官吏不懂得蒙古语,不了解自己带来的圣旨真正含义,而蒙古族将帅却能安全准确地收到情报。
八思巴字在元代流行,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人社会的文明进程。随着元朝灭亡,八思巴文被逐渐废弃。
元代八思巴文铜印在全国存世量较少,泰州也仅此一枚,姜堰出土的这枚八思巴文千户所铜印文物价值极高。元代千户所制度比较独特,一般为世袭制,在其本管范围内拥有分配田地、征收赋税、差派徭役、统领军队等权力。每个千户既是军事单位,又是基层社会组织。按照历史文献记载,姜堰地区在元代曾作为屯军之地,这枚八思巴文铜印对研究元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泰州地区的历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发现故事
废品收购站里的铜疙瘩
竟然是件元代宝贝
上世纪80年代初,姜堰大伦(土旁)的一位农民在地里刨出一个黑疙瘩,手里掂掂,还有些分量。农民将黑疙瘩洗干净,发现是铜的,就拿到废品收购站换钱。
起初,黑疙瘩埋在一堆废铜烂铁之中,谁也没注意。后来在转运中,收购站一工作人员发现,这黑疙瘩形状有些古怪,上面隐约还有字,只是那字像天书,谁都不认得。大家觉得稀奇,就留在办公室当镇纸用。
那段时间,姜堰博物馆有位老先生经常去废品收购站淘宝,大家就拿出来请老先生鉴赏。老先生虽然也不认识上面的字,但凭多年的经验,认定这是个印章,而且是个老物件儿,就带回了博物馆。老先生还找到了那位农民,到当初发现印章的地里勘察,不过什么都没发现。
两年后,恰逢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经过专家鉴定,这是一枚元代铜印,上面的文字是八思巴文。
编辑:杨岚
关键词:元代 思巴 姜堰博物馆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