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穿越时空的不懈攀登——中国科大科教报国60年记
新华社合肥9月22日电题:穿越时空的不懈攀登——中国科大科教报国60年记
新华社记者王正忠、杨玉华、徐海涛、周畅
从“两弹一星”到同步辐射、铁基超导,从量子信息到暗物质卫星,1958年建校以来,她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勇于攀登、敢于超越。
不跟风、不盲从,静心育人,潜心科研。创造了本科毕业生“千生一院士、七百硕博士”的全国高校最高比例;成为建校时间虽短,却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最多的高校。
60载不懈攀登,一甲子风雨砥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爱国史、奋斗史和创业史。
为国立学:攀科学技术高峰
今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将两颗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与“李佩星”,以纪念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大教授郭永怀及夫人李佩。此前,已有另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中国科大星”。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肩负起为国立学,为国家“站起来”“强起来”提供尖端科技人才的重大使命。
学校设置的13个系41个专业全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针对的都是国内急需、薄弱、空白领域。中科院集全院之力支持办学,华罗庚、钱学森、严济慈、赵九章、赵忠尧等一批国内顶尖大师登台授课。
“男的想当牛顿,女的想当居里夫人。”进校已58年的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郭光灿说,科大是服务国家使命而建,创办之初的许多教师都是冲破阻力回国的爱国学者。这种复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给科大注入了红色基因,也让一代代科大人传承为国立学、科教报国之志。
“80后”陆朝阳被海外媒体称为“操纵光子的巫师”。从进校那天起,前辈们“做默默无闻人、干惊天动地事”的精神就影响着他,无论是在校读书,还是出国求学,他始终心怀一种信念,就是让中国人站上量子科学之巅。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最紧迫的需求服务。建校60年来,科大为尖端科研输送大批栋梁之材,已有73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32人成为科技将军,国家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1位科大校友。
2016年8月,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飞向太空,在50万米高空求解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开启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大门。
从“两弹一星”到同步辐射加速器,从铁基超导的世界级突破到建成全球首条千公里级量子通信干线,从“墨子号”卫星到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科大涌现出一批批世界领先的原创科技成果。仅新世纪以来,就获得5次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2次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1次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8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居全国高校之首。
守拙崇教:科技英才之摇篮
蔚蓝色的校旗迎风猎猎,梅花、书本和火箭构成的校徽动感醒目,象征着科大勤奋刻苦、攀登科学高峰的追求。蓝色代表的科学精神,也是科大人的本色。
——尊重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不随波逐流,又勇于革新。
科大在全国最早探索少年班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兴趣,因材施教。在全国最早实行“100%自选专业”,学生有3次机会根据兴趣选择专业。强调宽口径培养,不分专业前两年都要打牢数理基础,使学生知识面广、科研后劲足。
近年来,科大还积极探索分层施教,打破人才培养的天花板、兜住人才培养的底板,让拔尖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学有所困的学生也不掉队。
——学术优先,“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55岁的陈仙辉在科大学习工作了26年,前期默默无闻,直到2008年,他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临界温度达到43开尔文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突破了学界公认的“麦克米兰极限”,因此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仙辉说,如果按照发表论文数量考核,他可能早被淘汰了,但科大就是有这样尊重科研规律的氛围。
在科大,追求科学民主、崇尚学术优先是共识。最好的条件优先给科研和教学;不论资排辈,给新人施展才华的空间;学术不设禁区,宽容“异想天开”?!罢钦庵侄钥蒲г虻闹醋藕图崾?,让科大拥有与众不同的气质和魅力?!笨拼笮S?、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评价道。
——淡泊名利、宁静治学。
发型常有些凌乱、衣着随意休闲、总是步履匆匆,走在校园里的潘建伟有些不起眼;身高1米9、斜跨单肩包,曾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的卢征天骑着单车宛如学生……这样的“大?!毖д咴诳拼蟊缺冉允?。
“处处皆有大师,转身即可讨论?!笨拼蠼涛翊ΥΤぶ艽哉账?,“在科大,不管是教授还是院士,给学生上课‘大于天’。学生则被鼓励提问、质疑,或申请到‘大?!д叩氖笛槭已??!?/p>
走在科大校园,擦肩而过的不乏朴实低调的院士、专家,满耳所闻的常常是夹杂着公式、术语的讨论,一到夜晚,图书馆、实验室灯火通明。
20年前,17岁的陈宇翱获得国际中学生物理奥赛“绝对冠军”,成为全国高校争抢的对象,最终他选择了中国科大?!罢饫锪程妹趴诘男付继鹾1?,是一个沉下心来做科研的好地方?!背掠畎吭谡饫锶缬愕盟诹孔庸庋а芯苛煊虺删屯怀?,成为继潘建伟之后,第二位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的中国科学家。
接力攀登:铸“红专并进”之魂
60年来,科大出现了三代爱国学者的接力“归国潮”——
第一代是建校之初,钱学森、郭永怀、赵忠尧、杨承宗等一批归国学者,把红色基因注入文化血脉,使学校的学术起点高、政治方向正,为新中国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代是2000年前后,以侯建国、潘建伟、谢毅等为代表,这批改革开放后入学、出国的学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回国投身建设,成长为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领军学者。
第三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陈宇翱、陆朝阳、熊宇杰等为代表的357名科大校友从海外学成归国,占全国“青年千人计划”总人数约10%,成为新的科研尖兵。
“科大一代代师生接力回国、矢志报国,这是校训‘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所赋予的精神底色。”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认为,科大60年红专并进的办学路,就是既讲专业又讲政治的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之路,不仅为学生传授本领,更让学生懂得用本领为谁服务。
“‘专’是攀登科学高峰的能力,‘红’是对国家和时代的担当。”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认为,“红”在各个时期的含义不同,刚建校时是为“两弹一星”做贡献,现在则是为“科技强国”“中国梦”而奋斗。
迈向创新强国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国科大描绘了一幅新蓝图:202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3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新一代科大人正向着心中的星辰大海,开启新的远征。(完)
编辑:秦云
关键词:穿越时空 中国科大 科教报国60年


宪法日活动进校园
奥地利出生的大熊猫龙凤胎即将返回中国
纽约举行世界艾滋病日纪念活动
“2018澳门光影节——时光澳游”开幕
阿联酋庆祝国庆日
壮族山歌进校园
邯郸至莫斯科中欧班列首发
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