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壮族民歌为何能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2018年4月17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弄务屯,瑶族姑娘在“三月三”活动中对歌。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广西素有“歌?!敝?,壮族自古以来就以“歌的民族”闻名。壮族民歌形式、曲调、内容多样,在广大壮族地区,婚丧嫁娶、欢度节日、贺喜庆宴、祈祷祝福,甚至是割草打柴、耕地插秧,都会以歌传情、以歌表意,民间至今仍流传着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2006年,“刘三姐歌谣”“那坡壮族民歌”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壮族民歌千百年来为什么能世代相传、长盛不衰?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原因有4个:独具特色的传承形式、坚实的社会基础、丰富的人文功能及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
传承的独特形式——“歌圩”
壮族有定期聚会对歌的传统,这种聚会唱歌的特定形式被称为“歌圩”。大部分壮族地区的“歌圩”都定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案枸住笔亲匙迥信仙俅吧礁琛⑾允靖璩呕闹匾教?,更是壮族青年男女“以歌传情择偶”和各地壮族歌手寻求对歌高手、结交新歌友的社交平台。
壮族“歌圩”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主要流行于广西西南部及红水河流域。另外,广西东南部流行“歌圩”。在壮语中,“歌圩”有各种不同的叫法,比如“窝峒”“窝岩”“窝坡”“行峒”“坡会”“放球”“圩逢”“唱欢”等等。
举办壮族“歌圩”的日期,除了传统的农历三月初三外,春节、四月八节、中元节、中秋节以及每遇喜庆吉日,都会自然形成规模不等的“歌圩”。有时,朋友聚会、工程庆典甚至在集市上,也会形成临时的“歌圩”。
“歌圩”是在壮族地区流行得最为普遍的赛歌、对歌和赏歌形式。每逢“圩”日,壮族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带上食物,从四面八方来赶“歌圩”,唱歌、赏歌、听歌和学歌?!案枸住惫婺4笮〔灰?,较小的“歌圩”常汇集一两千人,有的甚至只有数百人,而规模较大的“歌圩”,人数可达上万人甚至数万人。
“歌圩”可分为“日歌圩”和“夜歌圩”,到了近现代,大部分壮族地区已将“日歌圩”和“夜歌圩”合并进行,有时举办一昼夜,有时举办几天几夜,有时甚至连续举办一个星期。
正是由于有了“歌圩”这样历史悠久、最为理想、最为独特的传承形式,壮族民歌才得以在壮族大众中世代传播、经久不衰。
坚实的社会传承基础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利用节庆日亲友相聚,以歌传情的风俗:清明节时唱缅怀故人的缅怀歌,端午节时唱怀念屈原的怀念歌,中秋节、春节时唱团圆团聚歌,花王节、祭青节时唱祈祷丰收的歌,神诞节、赶降节、社(庙)日时则唱祭祀神灵和怀念祖先的歌。特别是传统节日“三月三”歌节,更是壮族人民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隆重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根据广大壮族人民的意愿,将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人民法定的歌节。
每到“三月三”歌节,广西各地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歌会。除此之外,许多壮族地区凡是过节,人们都会自发地举办山歌会或赛歌会。
壮族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表现力强,是对壮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凝练和概括。比如,壮族古代民歌就包括诉苦歌、情歌、祝祷歌、迎宾歌、哭嫁歌、劳动歌、时令歌、盘歌(又称问答歌、碰头歌、猜谜歌、斗智歌)、历史歌、童谣等。壮族人民以歌总结生产生活经验、传授生产生活知识、谈情说爱、待人接物、祀神祭祖、教育后代等,使得壮族民歌自然而然地融入壮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酷爱山歌、几乎全民参与的风习使得壮族民歌的传承有了十分牢固的社会基础。由于民歌在壮族人民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壮族人民学习、继承民歌的传帮带习俗和良好的全民参与性,筑就了壮族民歌传承十分牢固的社会基础。
壮族民歌特色鲜明的歌唱形式、调子、旋律及押韵方式,形成了壮族民歌丰富多样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仅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就有100多种。这些富含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歌韵律,特别是壮族多声部民歌,被视为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的高峰。
丰富的人文功能
壮族民歌自古以来就十分发达,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成为壮族民歌传承的根基,并深深植根于壮族人民的心灵。
由“歌圩”情歌催生了人们随机编词、随口歌唱的硬功夫,极大地丰富了壮族民歌的内容,有效地促进了壮族民歌的传承和传播。在壮族“歌圩”上,有心以歌结交的壮族男女青年一般是通过情歌对唱来实现寻求意中人目的的。为了在对歌环节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博得对方的喜爱,男女双方必须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最终实现以歌连情。因而,练歌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壮族青年男女自觉修习的一门必修课,有力地促进了壮族情歌的发展和普及,进而有效地促进了壮族民歌的传承和传播。
壮族民歌内容丰富,具有积极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交际功能等。壮族民歌中包含着大量的儿歌和童谣,充满童趣、易学易唱、内容生动并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民族礼仪,是壮族人教育后代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当然,壮族民歌中也包含着大量成人教育方面的内容,不仅包含着许多生产、生活知识,更包含着许多精深的人生哲理、礼仪道德、人际关系等。学好这些民歌,不仅能愉悦身心,而且还可以学习到宝贵的生产知识、生活经验。这种内涵广博、知识丰富、充满智慧的内容,能引发广大百姓的广泛兴趣,使得民歌成为壮族群众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被人们广为传唱并代代相传。
千百年来,正是这些深厚的人文功能,不断地推动着壮族民歌的普及和传承,使之在壮族人民中世代相传、长盛不衰,在中国民歌乃至世界民歌之林中不断发扬光大,独放异彩。
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生产生活、宗教习俗、精神道德、审美需求等的积淀,它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演变,民歌亦如此。
壮族民歌的内容,除了部分传统民歌外,大多是在不断地演变、更新,以适应各个历史时期壮族的社会生活及审美需求。
以壮族“歌圩”情歌的演变为例,大致可以窥见壮族民歌与时俱进之一斑。壮族“歌圩”情歌可以分为七大类,除了“相见歌”“催请歌”“结交歌”“分别歌”受传统情歌因素的影响较深,因而内容变化不大外,其他类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不同程度的演变。
比如,“赞美歌”传统上主要是对对方的称赞,如“妹写一笔不成字,哥写两笔就成‘人’;‘人’字两边加两点,点火难找这种人!”随着时代的变迁,“赞美歌”已基本舍弃单纯夸赞对方的容貌,而是着重赞扬对方的勤劳智慧和道德品行,如“妹的同年本事强,勤劳致富成榜样;打工种田样样会,尊老爱幼誉四乡?!?/p>
“盘歌”是青年男女为了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学问、见识、反应能力等而在“歌圩”上进行的对歌,重在考察对方的聪颖程度。传统的“盘歌”主要以历史、地理、神话、传说故事、日常生活、农事季节等为主。当代的“盘歌”除了较好地继承传统内容外,还增加了大量与国家大事、党群关系、民族团结等有关的当代内容。如传统“盘歌”提问:“什么生来抱娘颈?什么生来一条心?什么生来颠倒挂?什么生来不偏心?”原来的回答是:“木瓜生来抱娘颈,芭蕉生来一条心;蝙蝠生来颠倒挂,二七三六不偏心。”在当代,回答则完全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容:“民族团结抱娘颈,党群关系一条心;政策莫要颠倒挂,精准扶贫不偏心。”
进入新时代后,广西各族人民团结携手,共同谱写建设美丽广西新篇章,这为壮族民歌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全新的社会基础和人文基础。各地区的民歌出现了许多反映壮族人民对新生活的新追求。比如,许多地方把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美丽乡村建设任务目标、和谐新农村建设、奔小康的愿景、新的乡规民约、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等编成山歌,并在各种场合广为传唱,成为壮族民歌一道亮丽的新风景。这些新山歌不仅赋予壮族民歌新时代全新的内容,也昭示着壮族民歌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刘娟系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壮族 民歌 歌圩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