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生态建设记:从满眼黄沙到绿树成荫
从满眼黄沙到绿树成荫——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生态建设三记
新华社拉萨8月22日电 夏日的西藏山南,天高云舒,绿树成荫,一块块草方格、一片片防护林,连着网格化的沙生植物,把黄沙牢牢锁住。一条宽1800多米、绵延160公里、面积约45万亩的“绿色长城”,守护着雅鲁藏布江(以下简称雅江)。
然而,在40年前,雅江中游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座座裸露的沙丘,每逢冬春,“大风刮起,满眼黄沙”。
改革开放的东风,激发了山南干部群众改变恶劣自然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斗志。几代治沙人艰苦奋斗、探索创新,投身生态建设,在“世界屋脊”创造了治沙的奇迹。

这是位于西藏山南市乃东区雅鲁藏布江沿岸的人工林(7月23日无人机拍摄)。夏日的西藏山南,天高云舒,绿树成荫,一块块草方格、一片片防护林,连着网格化的沙生植物,把黄沙牢牢锁住。一条宽1800多米、绵延160公里、面积约45万亩的“绿色长城”,守护着雅鲁藏布江(以下简称雅江)。然而,在40年前,雅江中游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座座裸露的沙丘,每逢冬春,“大风刮起,满眼黄沙”。改革开放的东风,激发了山南干部群众改变恶劣自然环境、建设美丽家园的斗志。几代治沙人艰苦奋斗、探索创新,投身生态建设,在“世界屋脊”创造了治沙的奇迹。 新华社记者刘东君摄
“世界屋脊”播绿记
雅鲁藏布江流经山南市,江面变宽,江水趋缓。到了冬春季,水量骤减,河床裸露,大量沙土被风卷起,经年累月,形成了连片沙丘。
“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71岁的达瓦坚参仍记得当时的情景,“家里仅有的几亩耕地,常被风沙淹没,光秃秃的山上没处放牧。如果再不种树,连家都有可能被埋了?!?/p>
将树苗培芽、移植、浇水……32岁的达瓦坚参和几个村民自发地来到沙滩上,开始种树。但他的举动,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一分钱收入没有,还不一定能种活?!?/p>
但达瓦坚参没有放弃。在荒芜的沙丘上种活几棵树后,他更有信心了。几年后,当地开始筹建雅江(山南段)防护林,达瓦坚参带头报名当了护林员。为了让树木成活,他反复试验,总结出了树草结合、以草护树的办法。
“我们摸索出了‘林围沙、砾压沙、草固沙’的片状固沙模式,在沙缘外围种植固沙林,在沙化区域设置草方格、砾石沙障等。”山南市林业局营林科科长洛桑索朗说。
从几棵树到万亩绿,40年间,山南各族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在“世界屋脊”上种起了一片绿洲。

西藏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群众在藏草万亩苗圃基地内栽培幼苗(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东君摄
绿色生态致富记
“大面积流动沙丘变成了绿洲,仅桑耶镇沙化面积就减少了80%?!甭迳K骼仕担侥匣睦?、引导农牧民参与植树治沙,实现了防沙治沙与脱贫攻坚的良性循环。
国家发放生态补偿金,办理林权证,群众以林地抵押贷款从事经营或生产等,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安挥米龉ぷ?,不用打考勤,群众只要有空,就主动去植树或护林。”泽当镇党委书记次仁顿珠说。
近年来,山南还引进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走出了一条“绿色”致富之路。一些国内沙漠治理、生态修复的领先企业带着投资超过百亿元的项目,也参与到雅江生态建设中。
迈拉苏所在的企业在雅江实施了6000亩防沙治沙工程,千亩特色经济林和千亩甘草示范区正在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业”。
藏草万亩苗圃基地依托内地先进技术,实施生态修复和培育生态产业。目前,这个项目已完成土地荒漠化治理8500亩,带动692人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
来到曾风沙肆虐的扎囊县桑耶镇,一排崭新的藏式房屋中,旺久家干净整洁,庭院内外绿树蔽日。他家开办了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食宿,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旺久说:“没有这么好的生态,就过不上这样的好日子。”
据介绍,2017年,山南市群众通过参与生态管护岗位和实施林业项目,实现增收2亿多元。随着林业项目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更多群众拔出了“穷”根,吃上了“生态饭”。

西藏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村民在藏草万亩苗圃基地内劳作(7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刘东君摄
治沙机制创新记
40年来,山南坚持在增绿中探索治沙机制、造林方法,给当地的生态文明注入了新的内涵,从群众自发种树到政府主导带动,再到企业、社会参与和发展产业,良性的治沙机制正在形成。
“最初我们采取的是修筑‘丁字坝’‘大苗深栽’的土办法,引导群众一起在沙滩上植树?!甭迳K骼仕?,“现在,我们采用的是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治沙办法?!?/p>
在防沙治沙的同时,还要“用沙”。山南市未来将规划建设融大漠风光、湿地风情和园林特色为一体的沙漠公园,为当地群众和内地游客带来别样的体验。
说起家乡的变化,扎囊县章达村村民云丹的喜悦溢于言表:“绿色产业多了,自然环境好了,粮食产量上去了,放牧的地方也多了?!币劳新躺嗣腔拱炱鸺彝ヂ霉?,栽种经济林,发展旅游业,绿色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家住雅江中游的边久因为种树出了名,在扎囊当地赢得“树爸爸”的美名。几十年间,他把一片遍布砾石的荒滩,改造成450亩苗圃,繁育的千百万株幼苗,在“世界屋脊”长得枝繁叶茂。
40年的“绿色接力”,让雅江两岸改天换地。今天的山南人,仍执着地守护“绿色”,持续接力。(新华社记者陈尚才、白少波)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治沙 西藏 雅鲁藏布江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