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脱贫致富,老区人有新法宝”——革命老区江西永新科技创新助力脱贫见闻
新华社南昌8月22日电 题:“脱贫致富,老区人有新法宝”——革命老区江西永新科技创新助力脱贫见闻
新华社记者胡喆、郭强
告别眼前一亩三分地,红土地焕发新活力。作为“三湾改编”诞生地,革命老区江西省永新县在科技部近30年定点帮扶下,于近日由江西省政府批准,正式“脱贫摘帽”。
“太空36号”白莲生态种植、虾稻共作养殖、蚕??萍汲小谌挝窦杈薜耐哑豆ゼ嵴街?记者深入永新调查发现,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已深入人心,老区人民有了脱贫致富的“新法宝”。
炎炎夏日,莲子飘香。接天莲叶之上,无人机正自由飞翔。旋翼产生的气流将农药和肥料充分雾化,均匀洒在百亩莲田之上。在永新县“科技示范村”龙田乡荣天村,由科技部“星火计划”支持的“太空36号”白莲生态种植项目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放弃福建高薪工作回乡鼓捣农活创业的村民贺晓忠,是当地有名的无人机飞手。两年前他回到家乡,在科技部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郑迪的帮助下,开始用无人机为白莲施肥、洒药。他告诉记者说:“一上午3小时200亩,用无人机代替人来操作,高效、赚钱又省心?!?/p>
郑迪介绍,除了无人机开得溜,贺晓忠还完成了多项农用机具的发明创造,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发明大王”,带着乡亲们用科技创新的手段大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
在距离龙田乡不远的永新县龙门镇,城市里的宵夜主角小龙虾,在这里完成了一次“跃龙门”式的逆袭。
段丹丹是村里出了名的“动手达人”,养鸟对话、鼓捣电子设备……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最近“爆红”的小龙虾。
小龙虾虽好吃,养起来却不容易。水质、投饵、虾苗等都有讲究和学问,如何将养殖和脱贫结合,也绝非易事。从深圳归来的段丹丹,骨子里既有特区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也有革命老区坚韧不拔的拼劲。
在经历虾苗存活不了等诸多挫折后,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技术支持,段丹丹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养殖经验,并带着村里的贫困户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有名的小龙虾养殖扶贫示范基地。
山雨即来,旁人正欲避雨,段丹丹却来不及和记者多交谈,披上雨衣便冲进地里。他告诉记者,一场大雨之后,或许会有更多惊喜。
一根长长的丝瓜络,如何与面膜扯上关系?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与引领下,许多过去在永新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想法正逐渐变为现实。
在“三湾改编”诞生地永新县三湾乡三湾村,以种养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采用“党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村内周边8户贫困户加入丝瓜络种植,主要用于床上用品和面膜等化妆品的开发,亩均收益2000至3000元。同时,引入互联网实时监控的认种认购模式,让消费者预付费、参与生态丝瓜络产品生产全程,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业态引领农业产业发展。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科技部在永新县推进75项国家科技扶贫项目,2016年以来通过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提高种桑养蚕、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传统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广220余项新技术、新品种。同时,综合集成农业先进技术,推广机械化、规?;南执┮瞪绞?完善基础设施,发掘立体生态效益。
“永新永新,永远创新?!庇佬孪匚榧切け硎?“脱贫摘帽”后,永新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驱动力,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脱贫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事业。
科技部扶贫干部、永新县副县长郭戎说,下一步将全力搭建好创新创业平台,让科技创新在永新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驱动作用;持续落实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继续保障现有扶贫产业稳步发展,持续打造永新的新兴产业;不断充实科技扶贫队伍,实现科技特派团贫困村全覆盖,为永新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永新 创新 科技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