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加快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增强综合国力、增进人民福祉的基础支撑和根本保证。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科学总结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资料图
产业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奠定雄厚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跃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并取得积极进展。
产业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农产品供求关系明显改善,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比1978年翻了一番,肉蛋菜果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制造业实力不断提升,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17年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4.3万亿元,规模相当于1978年的175倍。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新引擎。
产业结构升级成效显著。三次产业发展更趋均衡,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17年的7.9%、40.5%、51.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初步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格局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稳步实施。服务业向高效优质发展迈进,信息、物流、电子商务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互联网+”广泛融入实体经济。
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发投入快速增加,2017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17500亿元,比2012年增长70%左右,投入强度达到2.12%;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科技重大专项加速攻坚,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机等实现重大突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促进了各行业融合升级。
产业分工优势不断巩固?;谌肴虿捣止ぬ逑怠⒆试磁渲锰逑?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环节,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和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中心。201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7.8万亿元,增长14.2%。其中,国内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6.8%,所占比重达56.4%。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我国现代化历程较短,技术积累相对不足,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不少方面仍然存在明显差距,整体质量和竞争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
供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供给质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制造业大而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不充分;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存在大量低端无效供给,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市场出清进展缓慢,阻碍了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
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差距犹存。技术研发历史欠账较多,底子相对薄弱。目前我国研发投入总体规模仍不到美国的一半,投入强度也低于世界制造强国3%左右的水平;关键领域受制于人现象突出,其中高端装备、重要零部件、集成电路、核心软件等方面尤为严重;企业品牌影响力偏弱,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内地仅有37家入围。
制约产业创新发展的因素依然不少。制度性交易成本仍然较高,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约束增强;市场准入许可还有待简化,部分领域不合理规章制度清理还不到位,“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隐性壁垒仍未完全消除,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亟待优化。
改革开放是产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发展道路,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积累了宝贵的产业发展经验。
尊重经济规律,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40年来,我们逐步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得到日益充分的发挥,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合理区分不同行业和产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别化措施,强化产业政策的竞争激励功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持续优化政府职能,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由注重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尽量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同时在市场失灵领域积极作为,着力解决产业发展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深化体制改革,不断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加快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形成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不断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社会信用体系等方面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基本形成了归属清晰、权责明确、?;ぱ细?、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特别是近些年全社会对知识产权?;ひ馐恫欢显銮?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有效?;ず图し⒘烁骼嗑弥魈宓拇葱禄?。
扩大对外开放,坚定不移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藕献魇俏夜捣⒄棺炒蟮谋赜芍?。促进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动多双边贸易和投资发展,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外资对产业提升的积极作用,引进资金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高端人才相结合,促进外资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不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部分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持续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注重教育培养和人才引进,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转化,形成各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适时调整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模式,根据形势变化,主动从利用后发优势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转变,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利用向更多集成创新、自主创新转变。
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展望未来,我国产业发展有许多有利因素。习近平同志就推动产业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明了产业发展方向。我国产业基础实力不断增强,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人力资源总量丰富,拥有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掌握专业技能的人才资源;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并持续扩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的共识在不断增强,各类要素资源在产业间的配置更趋优化合理。
要实现我国产业从“做大”到“做强”的新跨越,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关键在于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努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产业为民,更好满足人民需要。牢牢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持续提升产业结构、质量和效益,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适应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期盼,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产业体系,鼓励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培育先进生产供应能力,扩大优质农产品、工业品和现代服务供给,特别是尽快消除不利于医疗、教育、养老、设计、物流等领域优质发展的制度性障碍,推动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体。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调优产品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更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抓好重点领域去产能,统筹做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各项工作,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发展,推动生产、流通、消费模式深刻变革,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更多新增长点。
强化要素支撑特别是创新驱动。加强统筹协调、部门协同和各级联动,更好发挥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作用。落实支持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促进产业政策与财税支持、金融服务良性互动。强化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大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建设多层次产业人才队伍??谷轿淮葱麓匆捣?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发挥创新的第一动力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着眼补齐短板,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夯实产业发展技术基础。
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制度环境。加快完善现代产权制度,联动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最大程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继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财税、金融、投融资、户籍制度等方面改革,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生产力布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简政放权减税降费,减轻企业和个人税负,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
加快构建产业开放新格局。促进外贸优进优出,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竞争力,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进重点产业领域国际化布局。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完善走出去服务保障机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促进国际技术和产能合作,支持企业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为各国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国产品和服务。(何立峰)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产业 发展 创新 体系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