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医养结合给五保老人建起新家

近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大杨镇中心卫生院。室外温度是36摄氏度的燥热高温,室内每个房间宽敞明亮、清凉舒适,老人在医务人员和护工的照料下,衣着整洁,躺着或坐着聊天。这些享受集中护理的五保失能老人,目前在亳州市有300多人。一边是医院不能养老,一边是养老院不能看病。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该市探索了一条“两院合一”医养结合集中供养新模式。
■给钱给物不如给服务
77岁的失能五保老人李传礼,患有慢性肺心病及下肢骨髓炎。老人下肢出现坏疽,严重溃烂。了解到老人虽然有一个侄子,但经常在外打工不能照顾,卫生院医生立即上报当地政府,经过甄别,李传礼符合失能五保老人入住条件,入住了大杨镇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每天为他精心治疗。一段时间后,老人的伤口逐渐好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目前,像李传礼这样的老人,亳州市有315名,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不能自理的老人中已有240名能基本自理。166名不能行动的老人中有125名有基本改善,179名患病老人中有172名病情得到基本控制,42名有褥疮的老人中有38名褥疮已经痊愈,入住老人满意率达100%。
五保老人是贫困人口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失能五保老人难处更大。亳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要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失能五保老人日常集中养护这个难题。随着五保供养制度的不断完善,五保老人的基本物质生活近年来有了保障。但该制度仅限于吃、穿、住、医、葬5个方面的基本保障,失能五保老人日常养护服务缺失,不能满足更好的护理等需求。
给钱给物不如给服务。2017年年底,亳州市卫生计生委在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高度关注和重点支持下,开始探索创新失能五保老人“医疗+养护”的医养结合新模式。经过充分调研认证后,该市卫生计生委提出失能五保老人由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提供日常集中护养服务的新模式,得到市委的同意和支持。
自此,亳州市开始启动失能五保老人集中护理工作,将完全失能五保老人安排到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进行日常集中养护,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让老人们安度晚年。
■财政投入实行全保障
实行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涉及多部门,光靠卫生计生部门“单打独斗”无法完成。为此,亳州市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由市、县、乡三级党委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县、乡政府负实施主体责任,卫生计生、民政、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及乡镇卫生院一把手负责具体落实。
亳州市委书记汪一光先后4次专题调研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协调解决问题,提出要运用新农合以及相关健康脱贫政策提高失能五保老人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和供养标准,并从供养人员认定、补助标准、护养工作机制、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亳州市辖3县1区,根据全市收入和消费水平,综合考虑失能五保老人医疗、生活、护理等需求,财政投入实行全保障。全市失能五保老人养护补助标准由最初的每人每年2.4万元提高为每人每年3.6万元,新增财政补助部分由市、县(区)财政按照4:6比例分摊。各县区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卫生院供养设施改造,按照“相对集中、充分整合、边入住边完善”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医护资源适度改造,不大拆大建、铺张浪费。
目前,谯城区等地乡镇卫生院已按照无障碍化标准,升级改造成“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护理中心”。全区26家乡镇敬老院统一建立了标准卫生室。
■让老人感受到温暖
为了让失能老人真真切切感受到温暖,加强规范运行管理,亳州市卫生计生委出台相关文件和配套政策,明确供养对象、供养内容、入住程序、临终管理、供养保障、落实时间及服务协议等,逐步建立精准甄别、护理管理、医疗保障、财政保障等制度,确保服务规范有序。
在甄别工作中力求精准:对拟入住乡镇卫生院集中供养的失能五保老人进行精准甄别,完善相关手续和记录,签约入住协议,建立个人入住管理档案,把好入口关?;だ碇贫壬鲜迪帧叭骋弧保和骋恢贫ㄈ惺芪灞@先巳胱∠缯蛭郎杭泄┭娣侗曜?,出台全市护理管理“双十规范”;统一制作工作指导手册,将失能五保老人日常照护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化;统一供养护理记录和培训内容,做到一人一档。
日常照护上实现“五结合”:把医疗日间巡诊和生活集中供养结合起来,每天对入住失能五保老人进行诊查诊治和日常生活照料并规范记录;把入院体检与日常健康管理结合起来,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依托,做到主动预防、及时诊治、连续管理、持续服务,确保日常健康管理规范;把综合医疗保障与大病救治结合起来,出台相关政策和方案,开展大病和慢性病分类救治,做到有病治病、无病养护,实行“一人一策”;把护工交接班管理与安全管理结合起来,严格认真交接,主动防范风险,规范工作记录;把需要医护一个不落与恢复自理能力及时退出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动态进退乡镇卫生院工作机制。
记者拿到一本《亳州市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工作指南》(2018版),100多页的《指南》从集中供养机构管理工作的职能职责到入院供养的流程及服务内容,从医疗保障、医疗护理到日常的生活制度等一一作了具体规范,甚至在整理房间、洗漱、就寝、着装等日常生活细节上都做了详细规定,并且有很多人性化的要求。
■督查考核促政策落地
好事要做好,政策要落实,督查考核制度必须跟上。记者了解到,在亳州市卫生计生委的积极建议下,市委将全市失能五保老人供养工作任务详细分解,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和任务时限,纳入脱贫攻坚月通报;市政府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县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严肃问责处理落后县区相关责任人;市委督查室牵头督查督办,及时发现、推动解决存在问题。同时,市卫生计生委把此项工作纳入2018年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考评内容,实行工作进展周报告制度,对落后县区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问责。
亳州市卫生计生委主任胡秋雯介绍,集中护理工作开展以来,亳州市卫生计生系统提供入住服务的78个乡镇卫生院均设置专护区,完成了生活设施改造,已有近50家挂上了“失能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护理中心”的牌子。按照护工与失能五保老人1∶2的比例配备人员,准备床位共741张,招聘护工181人,将失能五保老人与住院患者一并进行医疗护理,医疗、护理人员数量和素质都得以较大提升,有效促进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推动了普遍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提高了健康养老服务能力。
记者了解到,政策推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比如护工招聘难,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去,招聘的护工年龄偏大、护理技能缺乏;政策宣传有待加强,部分老人由于生活习惯或对护理中心了解不够不愿入??;乡镇卫生院硬件设施老化,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等问题依然存在。
“关爱失能五保老人既是一件善事,也是对医养结合的探索。”胡秋雯说。下一步,亳州市将按照乡镇现有五保老人数量,分区域进行布点。同时,推进将乡镇敬老院划归乡镇卫生院托管试点工作,解决卫生院床位受限情况,逐步将养护对象向半失能五保对象扩展。(记者 陈旭)
编辑:赵彦
关键词:医养结合 五保老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