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邢念增委员:医改的重点需关注农村
要想真正解决基层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工作的重点应放到农村去,这样才接地气,只有8亿农民的看病问题就地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才能基本解决?!夏钤鋈宋锛蚪椋?/p>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邢念增教授,擅长泌尿系肿瘤的诊治及泌尿微创手术。
被称为“岱宗之亚”的蒙山,风光奇峻瑰丽,在蒙山脚下,古属琅琊阳都的沂南县被誉为“英贤辈出,烟水之胜,轶于江南”的红色革命圣地,也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邢念增教授魂萦梦绕的故乡。
“读书期间,每每回到家乡,清晨还未起床,家中院子里已聚满了乡亲,和父亲拉着家常,和母亲唠着闲话,爸爸进来催我起床,说大家都等着你给看病呢,快起来吧?!毙夏钤鲇盟潞陀致源缫舻纳艚彩鲎?,阳光透过小径旁如盖的林荫映着他内敛文雅的笑容。
筷子的尺寸和石头的重量
健康周刊:您曾给一位服过刑的人做过手术,从他的腹内取出过一根折成两半的20多厘米长的筷子,也曾从一位患者体内取出一块世界上最重的肾结石,而这个长度和重量不只说明一种病症,更测量着一名医者的大爱仁心。
邢念增:说起筷子,确实还颇有一段故事。有一年我放假在家,一位病人找到我父亲,希望我能给他治病,由于第二天就要返校,我有些犹豫,但在父亲的指令下只得接收了这名患者。
经过询问得知,这名患者被当地医院诊断为肝癌,经过认真研究病情,我非常肯定是肝脏脓肿,患者同意接受我的手术治疗。在镇医院的手术室,我打开患者腹腔用手探查,突然发现患者的食指肠部位有一段硬硬的东西。当时患者采用的是硬膜外麻醉,病人是清醒的。我就问病人:“你吞吃过什么东西吗?”病人只是回答自己是个好人,就是不谈吞过什么东西。若病人不告诉事情,则手术无法进行。为了获得实情,我用半威胁的口气说:“你若不告诉我实际情况,我就将腹腔关上,你的病就没法治了。”最后,患者带着哭腔说“医生,我实话实说,你还是救救我吧?!?/p>
原来,多年前他曾在监狱里服过刑,期间感觉前途渺茫,想着自杀,在吃饭时偷着将一根筷子一折两半吞了下去。这样就好解释了,筷子被吞下后,通过胃,进入十二指肠,然后在十二指肠降部卡住,之后刺破十二指肠,引起感染,最后导致肝脏脓肿?;颊咚得髑榭龊?,我想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他现在躺在我的病床上就是我的患者,我就有义务救治他。病情明确了,手术思路也就清楚了。我们将肠子里的筷子取出,又把肝脏脓肿作了处理,病人术后很快康复。
至于那块450克重的石头,也有一段故事。有一天,接诊了一位发高烧的患者。经检查,我怀疑是肾结石。让病人去做B超,B超医生讲,什么也没看见。嘱病人去拍X片,拍出来后发现片子上有一大片不透光的影子。放射科医生认为片子被污染了,又拍了一次还是那样。于是把我叫了去,我看后断定不是片子污染,而是由于结石太巨大,大家没有认识到。其实这个病人左侧由于输尿管结石导致尿路梗阻,上面积脓,左肾功能丧失。病人的肾脏功能就是靠右边含有巨大结石肾脏维持着。经过反复论证后,我们给他实施了左肾切除,右肾刨开取石的手术。手术圆满完成,从右侧肾脏取出一块巨大结石。称了一下重量为450克。直至目前为止,文献上也没有报道如此大的肾结石??Щ乇本┖?,我去拜见我的导师郭应禄院士,汇报了这个病例,并向老师展示了这个结石。老师也感到惊奇,随即让我将这块结石放到北京泌尿外科博物馆里收藏。20多年来,已有无数国内外泌尿外科专家在博物馆里见到这颗巨石,大家都不禁感叹。
堂哥的“家庭诊所”
健康周刊:您曾随《走遍全国前列(县)腺》公益活动赴全国各地义诊,免费为当地贫困患者实施手术;日常工作之余,常奔赴偏远山区,帮扶基层医院,培训当地医生;您似乎特别热衷于公益,尤其关注基层、关注贫困患者?
邢念增:记得小时候,我祖母就经常告诫我,做人要善良,多行好事。这也代表着我来自一个普通家庭对我的要求和教诲。我常想,学医当了医生,就得为百姓看病,能为老百姓干点实事是一位医生的职责。我有位堂哥,他对我影响也很大。我读书期间,堂哥经常背着药箱从东村到西村,无论寒冬酷暑或夜半清晨,只要有人生病,风里雨里他都骑着自行车前往患者家中诊治。那时,乡间公路上经常出现堂哥出诊的身影。
堂哥在当地县卫校毕业,是中专学历,可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都一样拿手,相当于一个全科医生。他甚至没有固定的行医场所,老百姓有了病,他随请随到。他对整个村子里的老百姓身体状况了然于胸,不论是老人、小孩儿、妇女,谁的身体状况如何,谁是什么病症,上次得病怎么治疗的,他都一清二楚。这就相当于在他心中有个健康档案,当村子里的百姓来找他时,询问两句他便能在心中制订治疗方案,常常药到病除。老百姓非常信任他,认为找他看病既方便又实惠,有点不舒服就去找他。
堂哥在当地人心中是一位受尊重的“健康保护人”,他快乐地骑着自行车,精心打理着每一位乡亲的身体健康,他自己也很有成就感,经常与我交流行医体会与快乐。但由于因为政策变化,堂哥不能自由行医了,被要求到离家五六公里远的村子里工作。堂哥说,上级要求对村医要集中规范管理。远近几个村子的医生都被整合到一起,形成了一个更有规模、环境更好、设备更齐全而又先进的卫生所。
凡事有利也有弊,行医环境的标准化、医疗设施的完善化提高了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也导致村民看病的不方便。堂哥在时,只要有头疼脑热,走几步路就会得到堂哥的治疗和预防指导,现在却要到五六公里外的卫生所才能瞧上病。有村民嫌麻烦,小病不出门,挺着不看,日积月累熬成了大病,有了大病镇里看不了,就到县城或是市区、省城甚至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这也是几十年来基层民众所走过的就医之路。
岁月更迭,几十年弹指一挥即过,纵观我国几十年的医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让广大老百姓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因经济繁荣、医学发展所带来的先进医疗技术,是完全正确的。但回望那个时代的“堂哥们”,他们或许没有学过更高深的医学理论知识,他们也没有更齐全的医疗设备,更无标准化的医疗操作环境,但不可否认,那个时代的“堂哥们”对百姓日常病症的精准把脉,对维护基层百姓健康起到的重大作用。
回乡偶诊变为经常义诊
健康周刊:您在上学期间曾多次为乡亲义诊,为有需求的人做手术,乡亲们对您的医术口口相传,甚至有的人病了也不去医院,专门等你放假回家,您可真是艺高人胆大?
邢念增: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北京医科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因为自己学医,只要假期一回家,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全村的人甚至其他村里的人都会来,我每天都不是睡醒的,都是被父亲叫醒的。
那时,乡亲们看病要走很远的路去镇上,非常不便,他们便盼望我回家。对于乡亲,我不只是泌尿外科医生,内科、妇科、儿科、老年病都来找我诊治,乡亲们传得也很神,说“只要找到邢念增给开点药,吃了药病就好”,有些人专门等我放假回来看病,因了解乡亲们的状况,我也尽可能多地利用假期回家为乡亲们义诊。
有位同村的姐姐得了甲亢,脖子粗粗的,影响美观,身体消瘦,脖子很粗,吃药不见效果,城里做手术费用很高,负担不起,专等我回来给她治疗。我就在我们的镇医院里给她实施了甲亢手术,效果很好,现已经20多年,姐姐的病一直没有复发。
还有离我家十几里地村子里的女同志,得了子宫肌瘤,要我给她做手术,可是我马上开学了,要回学校,她就一直等到第二个假期回来。本来妇科不属于我的诊疗范围,但那时国家政策没有规定限制,所以,什么科的病我都要治疗。
其实,那时的镇医院一般的小手术都能做,如阑尾炎、疝气等,虽然那时的医疗器械和消毒设备没有现在先进,但确实能将一些小病在基层解决。当前,基层医院由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很多能实施的手术也被叫停,导致医院人才流失,民众越来越不信任,当地民众生病后首先想到的是市里的省里的甚至北京上海的医院,不管大病小病纷纷跑到大医院,直接造成看病成本上升,就医问诊难度增大。
因此,我认为,医改的重心应关注农村,只有把乡、县医院建设好,因为乡、县医院离老百姓最近。乡、县医疗服务队伍的服务能力提升上来,让百姓看病便利,使小病得到及时治疗,使大病得到有效遏制和预防,使百姓不因病背井离乡远走大城市,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同时又能为国家节省大笔医保费用,这才是医改的最终目的,要取消对县级及基层医疗机构的不必要限制,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我国自1978年医改以来,已历经40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使医疗场所环境大幅改观,即便是偏远山区,有些地方的医院也建设得非常好,只是这些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急需提升,现在,有很多三甲医院自发地组织做公益,前往偏远山区以各种形式开展帮扶,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我认为,医疗改革无论怎么改,只有最广大的基层人民在当地解决了看病问题,看病难、看病贵才能得到有效缓解。
编辑:赵彦
关键词:医改 关注农村 邢念增 政协委员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