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中国公众防中暑卫生健康指南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在烈日的烘照下,我们的身体也经受着“烤验”,当暴露在一个高温环境下,中枢体温会持续上升,有时人的体温都高达40℃,自感很热、周身皮肤发红(一般不出汗),甚至失去意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暑了。我们如何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保证居民身心健康,是我们应该及时关切的。依据中暑的基本特性及规律,近日,由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灾难预防医学分会、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工作委员会等联合推出的“五五”二十五条“中国公众防中暑卫生健康指南”,以期大家度过一个平安的盛夏。
五种“人”易中暑
1、 “老者”。 老年人由于皮肤汗腺萎缩和循环系统功能衰退,使散热不畅。有的老人行动不便,感知功能降低,不能及时调整身体,可使局部散热受阻。
2、 “幼者”。 婴幼儿各系统发育不够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较多,尤其是在新生儿体内,具有保温作用的棕色脂肪含量较高,对散热不利。
3、 “孕者”。 孕产妇由于怀孕或产后体力消耗大,身体虚弱,如果终日逗留在通气不良、温度较高的室内,就容易中暑。
4、 “训者”。 高强度运动、训练者主要指运动员、军人等需要高强度训练的人群,高强度的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
5、 “劳者”。 特殊环境劳动工作者主要指出租车司机、炼铁工人等需在高温环境长期工作的人群?;肪澄露忍呤沟米陨砣攘可?,热量无法排出,容易发生中暑。
五种“病”需防暑
1、 心血管疾病。炎热会使人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血管的负荷。尤其是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体内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而在体内积蓄,便容易中暑。
2、 感染性疾病。细菌或病毒性感染可使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下丘脑产热中枢,令机体产热加速;也可使机体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促使血管痉挛收缩,散热不利。
3、 代谢性疾病。营养素的缺乏可使肾脏浓缩能力减退,血压下降,反射性地引起血管的收缩;先天性汗腺缺失者,无法及时通过排汗散热,导致体内热量聚积,容易中暑。
4、 系统性硬皮病。由于汗腺阻塞或破坏,蒸发散热的途径被阻断,使热量积蓄体内而引起中暑。
5、 代谢性疾病。甲亢、糖尿病等患者,由于自身代谢功能障碍,使机体对内外环境温度和变化反应迟钝,虽热量已积蓄体内,但病人自觉症状却出现较晚或不自知,引起中暑。
五种“药”诱中暑
1、 降压药。由于夏季气温较高,血管扩张,服用降压药后血压会比较低。尤其是利尿药使排尿和排汗增多,机体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可能出现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慌等中暑症状。
2、 胃病药。一些药物,能治疗胃痉挛引起的胃痛。服用这类药物后,人的汗液分泌受到抑制,体内热量无法正常散发,在高温之下非常容易中暑,甚至出现虚脱。
3、 抗抑郁药。一些精神类药物,有干扰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服用这些药后,人体的体温不能保持恒定,而是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在炎热的夏季,服这类药易导致体温升高,甚至中暑。
4、 解热镇痛药。发烧时可能会服用一些退烧药,这些药物在解热镇痛的同时,还会发汗,造成人体中钾的流失,出现四肢无力,严重的还有可能让人因为脱水而中暑。
5、 部分感冒药。有些复方感冒药含有伪麻黄碱,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会使人体排汗减少、无法有效散热而中暑。
五种“房”常中暑
1、 下厨房。厨房往往狭小,操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环境温度升高,使得机体热负荷过大,自身热量升高,体温调节机制失衡,容易发生中暑。
2、 守机房?;客鼙?,大量机器运行会产生大量的热散不出去,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机体热负荷升高,体温调节机制失衡,容易发生中暑。
3、 桑拿房。桑拿房作为一种人为增加外界温度促进自身排汗的方式,使用比较广泛。但是这种高温环境下容易机体热负荷升高,体温调节机制失衡,中暑风险增大。
4、 睡车房。车内空间密闭狭小,温度上升较快,有的人因一些情况需睡在车里,还有的家长将小孩放在车里,这种密闭环境很容易发生中暑。
5、 无风房。无风房就是指空气不流通的空间,尤其要注意地下室,空气不流通且高湿环境,一则容易缺氧,二则热量不能散开,中暑事件容易发生。
五种“凉”抗中暑
1、 寻凉地。凉地就是指阴凉没有阳光直射的地方,可以避免因环境温度过高而使机体热负荷增大。
2、 扇凉风。凉风可以加速热量的散失,能够帮助机体散热,降低热负荷。
3、 饮凉水。通过低温液体可以来帮助机体加强散热,通过热“对流”与“传导”降低热负荷。
4、 穿凉衣。通过戴帽子、护袖等措施来避免阳光直射,降低外界热负荷对机体的影响。
5、 涂凉霜。通过涂抹防护霜等来?;せ?,降低外界热负荷对机体的影响。
盛夏防中暑 熟记“二十五”

诚然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或烈日下,引起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及散热功能障碍,热能积累所致的高热、无汗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我们熟记上述25条,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增加热的传导、热的对流及热的蒸发,这三种散热方式就像是一个不保温的“凉瓶”,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热习服训练更是我们防中暑的“暖瓶”。我们强调的25条主要针对太阳辐射等自然因素所致的高温而言,实则人类活动所致的温室气体辐射要远高于前者,人类与气候变化在做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赛跑,我们应从自身做起。(王立祥 王仲 韩静)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中国公众 防中暑 卫生健康指南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