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常纪文:探索符合乡村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上强调,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目前,我国很多乡村生态与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今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指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当前,要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探寻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径,立足于各地优势和特色,找准工作抓手和突破口,以点带面,把握好工作节奏,稳步推进。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依托城市,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由于很多农村经济、技术和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不平衡,因此,可依托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提升内部的造血能力,获得外部的经济和技术支持。通过依托城镇的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有助于稳步提升乡村振兴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乡村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本加快增值、实现城镇和乡村协同共进。为此,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格局中推进乡村振兴,激发乡村的生态和自然资源资本的活力,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只有这样,乡村生产才能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才能持久富裕,农村环境才能有效改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有力推进。
二是发展产业,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经济支撑。区域缺乏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政府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难以到位;乡村缺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支撑,即使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道路硬化、村容整治,粉刷一新,但仍难以长久。因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要进一步提升,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在第一产业方面,要立足于乡村资源和基础,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克服同质化,争取做到一村一品一景、一镇一业一强项、一县一态一特色,使产业发展与自然村落相融合。在第二产业方面,要立足于城镇工业园区,依托乡村资源发展特色工业。有了特色和优势产业的集聚,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才会增强。有了人才的支撑,乡村特色和优势产业才会不断转型升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浪潮中,要支持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在第三产业方面,可借鉴江苏昆山、浙江湖州等地的乡村建设经验,依托大城市需求,加强快速化的交通网络建设,实施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在严格保护中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城镇化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部分乡村空心化会是今后一段时间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乡村振兴不是强迫进入城镇的人口返回空心村,而是促进乡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乡风文明。为此,可以结合乡村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人口居住情况,合理撤村并点,在发展中解决空心村问题。
三是量体规划,通过“多规合一”形成科学合理的乡村开发利用空间。保留乡愁不是保留破败的乡村和对贫穷的回忆,而是将现代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融入乡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は绱宓淖匀换肪澈腿宋姆缑?。要严守生态红线和历史文化?;は?把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与优美的生态融为一体,使村庄形态、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和产业发展相得益彰。江苏的周庄、湖南的张谷英村和贵州的荔波就是典型的案例??瓜赜蛳绱褰ㄉ韫婊嘀苹蛐薇嗍?既要立足长远、顾全大局,统筹城乡发展,也要充分听取村民意见,防止主观臆断或者千篇一律,统筹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要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乡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对于县域产业的发展,要做好园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好整体的生态环境风险把控,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
四是严格管控,通过乡村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倒逼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业是支撑,因此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要严守生态?;ず煜?统筹?;ど剿痔锖?实现绿色兴村。在绿色兴村过程中,要促进现代农村和农业的生态化,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如2018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要突出农业生态功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要稳步推进农村散煤替代工作,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太阳能则太阳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开展水生态保护修复,连通河湖水系,对乡村河塘和黑臭水体进行清淤整治,全面提升乡村水体的生态功能。对于畜禽养殖业,要实行废物的资源化,促进养殖经济和环境?;さ男鳌9睦椭С窒绱逍税旎肪秤押眯推笠?按照“三线一清单”的要求,在?;の幕?、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ぜ彝スこ?、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振兴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继续打击“散乱污”企业,杜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五是加强建设,把厕所革命、垃圾集中和污水处理作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乡村环境?;せ∩枋┙ㄉ?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解决面源污染问题。对于生活垃圾,要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深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等现象,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大力推进农村垃圾分类集中统一处置,建立农户分类、专业清扫、村里收集、乡镇转运、区县处置的模式。对于厕所革命,要大力开展乡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乡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对于生活污水,要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不宜盲目全部采取污水管网的方式。在城镇周边的乡村,可在城镇污水处理一体化或者对接发展的框架内,予以延伸解决。由于农户支付能力整体有限,推广建设运营和维护经济成本低廉的可复制技术和模式是必要的。要探索低成本的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防止治理设施“晒太阳”,建设资金“打水漂”。
六是发扬民主,发挥村民和村集体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纯粹地依靠财政资金推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并不会长远,要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笔者调研发现,凡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好的地方,都是村集体经济发达的地方,也是村党建工作做得好的地方,更是乡贤辈出的地方。因此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地方党委组织部和统战部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品德高尚、有经济头脑的乡贤以各种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投资,发挥其对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带动作用。其次,要建立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将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如垃圾分类、生态维护、污水处理、庭院美化等纳入村规民约,发扬村民理事会对于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和环境整治的考评作用。没有人才和智力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将难以持久。为此,要立足本土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发挥他们在乡村产业链脱贫中的带头作用。要积极构建示范引领、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乡贤出智、村民自治的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七是以点带面,全面、深入开展乡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按照《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发展绿色农业,扩大“绿箱”政策的实施范围和规模;按照《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的要求,?;ど嗳跚椭氐闵?按照《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关于拓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请示》,推行三权分置和产权流转机制,激发农村要素市场的活力;按照《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保护农村土壤环境;按照《湿地?;ば薷粗贫确桨浮?加强生态修复;按照《海岸线?;び肜霉芾戆旆ā贰逗S?、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的意见》,开展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等规定,大力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等。此外,还要按照其他改革文件的部署,推行生态建设和保护以工代赈做法,提供更多生态公益岗位,把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健全地区间、流域上下游之间横向生态?;げ钩セ?探索建立森林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
乡村面积广、人口多,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败。只有完善体制、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释放制度红利,吸引各方参与,加强软硬件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才能在城乡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中不断发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宜居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目标才能同步实现。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乡村 生态文明 环境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