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旅游演艺呼唤更多动人的精品
进入6月后,全国各大旅游景区的旅游演艺如火如荼。从拉萨的《文成公主》到承德的《康熙大典》如期上演。展示徽州文化的有《宏村阿菊》,展示道教文化的有《寻梦龙虎山》。红色实景演出中,南有《井冈山》,北有《延安保育院》。小小的旅游演艺舞台,不但诠释着当地旅游文化精华,还用文艺形式讲述着每个景区发生的独特故事。目前,旅游演艺已日趋成为旅游景区“标配”,也是城市打造旅游品牌的“首选”。
旅游演艺在我国不算新鲜事物。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代表是陕西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剧团1982年9月在西安推出的《仿唐乐舞》,其出现让到西安参观秦兵马俑的国内外游客不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由此拉开了我国旅游演艺帷幕。
旅游演艺形式的确独特,不是单纯的文艺演出,必须借助所在旅游地区,借助来的海量游客,特别是团队游客,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有消息说,全国共有300多个旅游演出项目,80%的项目处于亏损状态,近10%处于收支平衡状态,真正盈利的只有10%左右。很多游客在旅游中,早已不满足吃住行购,而是要在精神层面得到释放。旅游演艺正好是游客的一个娱乐突破口。将游客转化为观众——带着游客身份的特殊观众。
笔者这些年走遍大江南北。在旅游考察活动中,陆续观看了一些旅游演艺节目。比如在西安看过当地的大型歌舞剧《长恨歌》;去年在延安也看过专业演员演出的歌舞剧《延安保育院》;前不久在井冈山看过大型实景剧《井冈山》。应当说,看到的旅游演艺节目质量多数上乘,剧作质量也可圈可点。像《延安保育院》,笔者和同事们看后都热泪盈眶,久久不能释怀。无论是剧情还是演员表演,都真实动人。剧作传递的革命英雄主义令人震撼。
更惊奇的是,前不久在井冈山市拿山乡半山腰的露天大舞台——红军剧场观看的《井冈山》,居然是由当地600多位农民深情演绎的大型实景剧。这些当地的农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则变身为群众演员。虽然他们每场演出劳务费仅20元,但出于对井冈山的热爱,他们在演出时高度投入,很多人是全家好几口人都参演。演出结束后,我看到,很多观众都亲切地拉着演员合影留念。这台演出就在半山腰,以大自然为背景,人在山中走,水在山中流,船在水中行,连枪炮、马匹等都是实物,现实感超强,因此引发观众的兴趣。
然而,由于是全景式铺陈,没有聚焦某个典型意义的故事,演出仍有点平淡无奇。
这方面,国内成功个案很多,如2004年推出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一直风靡至今,成为广大游客神往的剧作,成为国内文化产业成功运作典范,也由此引发国内大型实景演出以及旅游演艺产业发展的热潮,创造了可观的票房收入。
不过,从目前总体发展看,旅游演艺中的精品仍不太多。窃以为,不管表现形式如何新奇,若没有过硬的故事和精湛的表演做支撑,还是有点舍本求末。因此,有理由呼唤更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出现。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旅游 演艺 演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