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电商专供”不该变味
网络只是商品销售的渠道之一,并不是一个特殊渠道,更不是法外渠道。监管部门和商家都应坚持“线上线下一致”的原则,让人们在网上安心消费,促进电商健康发展
今年“6·18” 网络集中促销十分火爆,消费再创新高。这期间,电商平台上有不少打着“线上定制”“电商专供”“网络尊享”等噱头的商品,其款式外观和线下商品并无二致,价格比线下商品更有吸引力。此外,“专供”“定制”“尊享”等名头还让消费者感觉享受了“特殊待遇”。如此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商品,自然引得不少消费者掏腰包。
实际上,这些名头背后是商家的“套路”。一些“电商特供”商品存在“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的情形。不久前,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通过线上线下不同渠道购买了40组对比样品,检测发现网上购买的同款商品有偷工减料的嫌疑:网购电磁炉比线下款少了一些电器元件;网购吸尘器吸口直径比线下款小10毫米;同品牌同款服装,线下样品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但线上服装色牢度等指标不符合国家标准……
为什么会出现线上“专供”“定制”“尊享”这些“美丽的消费陷阱”?电商平台发展之初,为了让消费者从线下转移到线上,大多依靠价格优势吸引眼球。早期,商家在电商平台经营,因减少中间环节,并省去店面房租等支出,确实能降低成本,一定程度上比实体店价廉物美。但随着线上商家竞争日趋激烈,甚至大打“价格战”,营销成本越来越高,一些商家便想出线上、线下商品采用不同生产线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降低线上商品成本,满足很多线上消费者追求低价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避免同自己品牌的线下销售产生冲突,可谓一举两得。
然而,撕下“专供”“定制”“尊享”的面具,真相可能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配置缩水”。商家用“专供”“定制”“尊享”等词语,刻意混淆不同品质的商品,不履行告知义务,让消费者觉得“占了便宜”,实则“吃了大亏”,“专供”成了“专坑”。商家和电商平台应保证消费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尽到告知义务,明示商品性能、构成和注意事项等。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しā贰肚趾ο颜呷ㄒ嫘形Ψ0旆ā?,商家在商品中以次充好,不能证明自己并非欺骗、误导消费者而实施此种行为的,属于欺诈行为。应没收其违法所得,处以相应的??睿榻谘现氐?,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然而,法律法规在执行中有现实困难,“电商专供”具有迷惑性,认定其以次充好,需经专业检测部门鉴定,消费者自身多不具备识别此类消费陷阱的能力。而监管部门的抽检数量又有限,难以全面遏制商家搞线上线下“双重标准”的猫腻。更何况,一些商家只是对线上商品做些“微调”,比如减少所用布料的织数,这种细微差别,增加了消费者的辨识难度。
既然如此,不妨转化一下思路。监管部门可以考虑通过电商平台要求商家履行告知义务,凡是自称“电商专供”的商品,要明明白白地告知消费者,跟线下商品相比,它们究竟有哪些不同,列出差异明细,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产品各方面信息,自行决策是在线上购买还是在线下购买。
电商的本质还是“商”,诚信经营的基本原则不应由于销售渠道的变化而变化。商品的美誉度由品质说了算,一时耍“小聪明”换不来长久的品牌忠诚度。商家玩文字游戏欺瞒消费者,到头来会让消费者对品牌失去信心,离品牌而去。
近年来,我国加快规范网络市场监管,相继出台了《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等法规,其核心原则都是“线上线下一致”,即对线上线下的食品、药品都用同样的标准,予以同样严格地监管。网络只是商品销售的渠道之一,并不是一个特殊渠道,更不是法外渠道。监管部门和商家都应以“线上线下一致”为原则立规矩,让人们线上线下消费都安心,促进电商健康发展。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商品 线下 消费者 商家 线上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