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再工业化”,为香港未来发展储能
2015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组建成立了一个叫做“创新及科技局”的部门,喊出了“香港‘再工业化’”的目标。一个全球闻名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一个服务业占本地GDP90%以上、居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由经济体,一个经济增长率在过去十年比其他先进经济体高出一倍、发展势头正持续向好的地方,为何在早已“去工业化”后又打出了“再工业化”的旗号?沉寂多年的香港制造业真的还有未来吗?
重塑光辉岁月 再造发展引擎
祛除香港制造业痛点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也经历过轻工业蓬勃的年代,养活了数以百万计的香港人。”今年3月,香港特区立法会就一项名为“构建全方位‘再工业化’政策体系”的议案进行辩论,参加答辩的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如是说。
历史上饮过工业发展“头啖汤”的香港,工业根基深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轻工业中心,其钟表、玩具、电子等“香港制造”的产品风靡世界,工业产值最高峰时超过本地生产总值的30%,近一半就业人口从事制造业;即便到了2008年,香港工业企业在珠三角地区的雇工人数也曾达1000万人。
现实情况却显得十分“萧瑟”,经历近30年生产线持续迁离后的香港制造业,就业人数到2017年只剩95500人,仅占香港就业总人数的2.5%,而占本地GDP的比重则大幅下滑至1.1%。香港工业总会的一项调查表明,就连香港厂商在珠三角地区的雇工规模也锐减至400万—500万人了。
香港服装业的例子很是典型。工业贸易署的数据显示,香港服装总出口2016年减少15%,2017年前5个月按年下跌10%,本地服装出口则大跌46%。
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早已不再,既有的制造业发展困难重重;旧的发展模式瓶颈显现,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培育形成;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也在各方挑战下压力倍增。这些都让特区政府陷于“焦虑”之中,开始探寻转型发展、“再工业化”之路。
“特区政府提倡‘再工业化’,是期望通过引进和发展适合香港的高端制造业,巩固香港经济根基,推动产业多元化,并创造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毕愀凵Υ俳止ひ抵悄苤圃焓紫宋实ッ退?。
不走过去老路 专注高端制造
“再工业化”起点不一般
60年代,“再工业化”的概念已被西方国家提出。作为一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它旨在实现旧工业部门的复兴和迭代,促进新兴工业的增长。对于香港来说,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既是让香港制造业“涅槃重生”,更意在解决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
推动“再工业化”,擦亮“香港制造”品牌,也有路径选择问题?!靶缕孔熬删啤?再大面积觅地建厂招工,难以成为“地少人贵”的香港选项;另辟蹊径,就必须克服环境资源要素约束,引进新理念,打造新模式。对此,特区政府说得明白,社会各界心领神会,香港的“再工业化”是个崭新课题。
“‘再工业化’并非走回头路,重现香港昔日的工厂年代,更不是要劳工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回流香港,‘再工业化’是建立高增值的制造产业?!毖钗靶鄱啻吻康鞯囊痪浠?清楚标注了香港“再工业化”的内涵。
决心不走回头路,因为根本走不通。浂华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香港初创企业,其研发的教育类产品颇受香港中学欢迎。公司联合创始人李力恒说,他们的产品只有第一代是在香港生产的,其后全部放到内地生产?!懊话旆?香港的制造成本太高,是内地的两倍。其实第一代产品放到香港生产,也是权宜之计?!?/p>
早在2014年,香港工业总会已就是否愿意“回流香港”问题访问过珠三角的641家香港厂商。调查表明,只有2%的厂商愿意将公司部分或全部活动搬回香港,而不愿意回来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和劳动力昂贵且不足。
杨伟雄曾解释说,香港“再工业化”进程有四大方向。一是扭转“去工业化”的趋势,推动工业研发、工程设计及高增值产业;二是释放人力资源或劳动力,从事高增值工作或工序;三是协助现有行业利用创新及科技升级转型;四是创造新的先进制造业及完整的产业链,如生物医药、机械人技术、智慧城市、金融科技等,并制定相关的发展标准和平台。“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在未来两三年内,扭转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率的下降趋势。”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教授认为,工业化发展有三种模式或者说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代工生产(OEM),二是原始设计制造(ODM),三是原始品牌制造(OBM)。“香港‘再工业化’,只能是OBM,或者是苹果公司那样的发展模式,将上游科研产业化?!?/p>
全方位政策支持 多方面服务支援
告别“工业真空期”不是梦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里,有个“智能产业廊”颇引人瞩目。“客户、厂商、消费者”产业周期、数码化运作方案、智能生产单元、智能连接器、网络安全系统,一个“工业4.0”生产企业“样板间”直观呈现于观众眼前。
在“智能连接器”展区可以看到,一个设备老旧的工厂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IOT),可以让老中青三代机器实现联网整合、“经脉贯通”,原本有“代沟”、不“搭调”的新旧机器全都“时髦”了起来,工厂顿增现代化风采。
为推动香港“再工业化”,近年来该局动作频频。从成立“智能制造技术展示中心”到“智能产业联盟”,从创建“知创空间”,到推出“工业4.0先导项目”,为协助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他们努力提供着各种支持方案。
特区政府“构建全方位‘再工业化’政策体系”还在研究,但也在基础设施、技术研发应用环境、税务和财政支持及人才培训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高增值产业缺地,就优化工业邨政策;智力技术支持不够,就兴建数据技术中心及先进制造业中心;工业研发设计投入负担重,就出台特别税务减免政策;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就提供再工业化及科技培训计划,等等。
政府工作紧锣密鼓,各方努力有模有样,香港已出现成功案例。5月31日,香港商汤科技完成了C+轮6.2亿美元融资,再创全球人工智能融资纪录,并以估值超过45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人工智能企业。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一次活动上兴奋地表示,商汤科技在短短四年内迅速发展成为“独角兽”,证明香港有优势和潜力发展创新科技,并推动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黄锦辉认为,制造业是科技革命下技术创新的主战场。香港已经度过了漫长的“工业真空期”,“再工业化”可以孵育经济发展的潜力,再造制造业的竞争力,将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未来储能,让香港在新的产业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
“如果能在中央支持下把香港打造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在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大湾区建设中推进‘再工业化’,香港制造业将迎来新的春天?!彼?。(记者 张庆波)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香港 再工业化 发展 制造业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