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如何路正行稳?数量攀升但问题不少
千圣禧服饰的工人在进行毛衫的套口作业,该企业属于濮院镇最早的一批毛衫企业。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2016年成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如今也是国家级的“毛衫时尚小镇”。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一面是火爆的建设场面,一面是不断浮出水面的发展乱象,过去两年间,特色小镇起伏不断。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在喧嚣中要走向何处,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又会怎样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向纵深推进,需要改变之前粗放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转向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的集约的、精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特色小镇无疑是这种转变最突出的特征和最具有意义的实践。
自2016年在全国铺开之后,特色小镇在2017年进入了发展高潮,但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也有不少问题浮出水面。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委于2017年底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规范特色小镇发展。
从2018年上半年来看,特色小镇建设虽热度不减,但未来前景众说纷纭,特色小镇发展要朝何处去?
数量攀升但问题不少
据《中国特色小(城)镇暨“千企千镇工程”发展报告2017》统计,截止到2017年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明确提出了小镇建设计划,其中浙、苏、鲁、湘、粤均拟建100个及以上特色小镇;另外,浙江、天津、江苏、福建、广州、贵州、甘肃等地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在土地、租金、税费等方面进行减免优惠。其中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明确了具体建设数量,总量达到1700多个,且均要求在2020年前创建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7月分别公布了两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共计403个。从两批名单的比较中可以看到,2017年公布的第二批特色小镇不仅在数量上比第一批增加了一倍,在结构方面,相较于第一批的半数以上为旅游型小镇,第二批名单中的产业型特色小镇比例明显增加。同时,从全国各地的特色小镇建设来看,2017年随着由萌芽逐步走向成熟,特色小镇成长路径进一步显现,一大批具有区域特点的小镇应运而生。
用火爆来形容特色小镇的建设绝不过分,但发展热潮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于问题的表述有很多,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陈亚军日前在2018中国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指出目前特色小镇发展有待解决的7大问题,并对此做了比较全面的梳理。
陈亚军分析说,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概念不清,定位不准。一些地方把特色小镇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而且越到基层越明显。二是盲目发展,质量不高。一些地区大干快上,层层加码;有些地方用地粗放,重增量的扩张,轻存量的改造,引发新一轮用地冲动。三是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一些地区简单模仿,确定的特色小镇形态和功能脱离实际。四是政府主导倾向明显,市场化不足。五是重物不重人,搞形象工程。比如有些地区重产业轻配套,强调发展高大上的产业,忽视环境营造和生活配套,缺乏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等。六是盲目举债,积累财政风险。七是房企过度参与。有些房地产企业以特色小镇之名,变相搞房地产开发。
小镇标准再认识
两年多的特色小镇发展,有人叫好,有人摇头。孰是孰非,经历了建设热潮洗礼的特色小镇需要更为理性、客观的评价。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认为,新一轮特色小镇的兴起,有着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与新型城镇化深化发展的背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长路漫漫,在其起步阶段,尤需深化认识,推动特色小镇规范发展、行稳致远。
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是明确基本概念,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城镇化推进处处长刘春雨说,所谓特色小镇是指在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一个企业或若干个企业共同投资,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从生产的角度讲,有利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生活和生态的角度讲,有利于创造独具魅力的新生活空间。
明晰了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针对当前遇到的问题,可以看到《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合理借鉴浙江经验、注重打造鲜明特色、有效推进“三生融合”、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实行创建达标制度、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倾向、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严保生态红线等10项具体举措,正是未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大方向。正如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编著的《2018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提出的,特色小镇发展政策方向越来越清晰,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特色小镇发展的总体要求。
在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看来,现今及未来的特色小镇应是进入4.0版,即“小镇+新经济体”,小镇要进入城市,发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功能。4.0版特色小镇的新产品、新结构、新创业生态等,是企业家的创造精神与城市所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公共品协同作用、共同演化的结果,能借助互联网和城市创新体系融入全球价值链。
“如果说关于规范特色小镇的10项具体举措是从外部对特色小镇划出边界和底线,我觉得还应该从内在动力上进行评价。”仇保兴认为,这种内在动力的评价有几条原则,即“自组织性”,小镇是否是自下而上“生成”,而非由政府包办;“共生性”,能补“主城”缺陷,发挥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产业修缮的作用;“多样性”,就业结构、空间结构、产业链、管理模式等多样化;“强联接”,能够在某一点、某个行业上形成强大吸引力,产生核心竞争力;“集群”,小镇内部企业间形成紧密的“集群”关系;“开放性”,能主动进入全球产业链并形成向上开放移动的能力;“微循环”,能在节能减排方面采用适合的“分布式”新技术,成为绿色发展的领导者;“自适应”,能够有投资、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的自主性,让各要素能更自由舒适地发挥作用;“协同涌现”,能与周边其他特色小镇形成协同合作模式从而涌现生成“特色小镇群”。
如何抓住产业命脉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是保持特色小镇生命力的最关键因素。
通过2017年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特色小镇建设将始终坚持产业为主,而产业的发展前景和特色性直接决定了未来小镇的活力,产业以小规模、紧凑型、集约化方式为主,小镇以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和共享为主要运行方式。
对于特色小镇实操者来说,选择什么样的产业、如何做精做强特色产业一直是棘手的问题。对此,主持参与了多个特色小镇规划设计项目的北京绿维文旅控股集团董事长林峰认为,特色小镇追求的不是面面俱到的全产业体系,而是单兵突进,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因此,确保某一产业在小镇中的独特及主导地位,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是激活小镇经济,促进小镇特色形成的重中之重。在他看来,“集中突破”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小镇的特色产业选定后,将注意力集中于产业链思维上,把特色产业逐步做精做强,同时完成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挖掘历史人文要素的集聚,充分体现特色小镇的创新导向,逐步形成特色产业的规模发展优势。
对于未来特色小镇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有关研究报告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特色小(城)镇暨“千企千镇工程”发展报告2017》分析认为,消费性服务业正在成为小镇特色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我国旅游业进入全民旅游、个人旅游、自驾游等多样化新时代,特色小镇越来越适合成为旅游产业及其衍生出的相关服务业的产业聚集地;大健康时代的来临,成为康养小镇发展的黄金期;追求个性特征的文化休闲活动需求的增多,也促使现代文化娱乐产业与很多古镇结合,催生出新的融合产业。
此外,随着制造业产业分工不断深化,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正在向小批量、定制时代转型,而这些小批量的特殊生产通过在特色空间聚集,与全球产业链联系得更加紧密。如今不断出现的模具小镇、玩具小镇等正是这种产业分工与小镇融合的发展趋势。
《2018中国特色小镇发展报告》认为,特色小镇是推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模式。新经济的发展需要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更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空间载体和发展平台,强调“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正是适合的平台。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中国特色小镇建设如何路正行稳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