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让创新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动力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一项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要实现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贯彻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创新发展而言,就是要通过创新来解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动力问题。
资料图
当前,长江经济带的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尤其是上海和江苏等省市的创新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是,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之间,创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创新还没有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动力。具体表现为:
首先,创新性人才短缺,创业环境有待改善。尽管上海、江苏等地的创新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人才体系相对健全,但是整个长江经济带尤其是中西部省份的创新性人才的储备、高质量的创业创新环境,依然十分匮乏。没有一流的创新性人才和创新环境,就不可能创造出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就不可能产生一流的竞争力。
其次,创新要素分布不均衡,创新效果有待提升。受体制机制、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长江经济带既有比较发达的东部省份,也有发展不充分的中西部省份。创新要素配置不均衡和不充分,导致部分地区的创新效果不明显。
再次,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均衡,创新竞争力有待提高。虽然上海、江苏等省市正在通过科技创新等走向高质量发展,但是在长江经济带的总体发展中,高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和绿色产业发展依然较为滞后,一些产业还集中在中低端,产业集中度较低,技术和产业升级转型任务迫切。
最后,缺乏区域性的创新共享机制和支持体系。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发展,而创新发展需要创新成果的共享机制和支持体系。目前,长江经济带尚未建立健全创新协同体系和共享体系。
当前,创新应成为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路径。从创新角度讲,要实现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协调和解决好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创新问题。从微观层面,需要激励区域内企业优化要素投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企业市场活力和创新能力;从中观层面,要逐渐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和市场治理能力的转型升级;从宏观层面,要主动落实国家的创新战略,找到关键性的突破口来提升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第一,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培养和发扬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是人工智能时代个体最重要的品质,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软实力。营造友善、宽容、探索和高效的创新创业环境,培养和发展企业家精神是构建创新型社会的精神层面的迫切需要。
第二,实施区域内人才战略,构建好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是第一竞争力,要实现创新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有高质量的人才,尤其是创新性复合型人才。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创新高地,实现区域人才储备和开发战略,构建由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现代生产性服务者组成的人才支撑体系,是其必然选择。
第三,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创新服务型政府。构建创新服务型政府,是高创新能力国家的重要特质。从深圳等创新活跃区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创新服务型政府是形成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创新体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好简政放权,让政府扮演好创新“服务者”的角色。
第四,对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区域性协同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取得创新成就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长江经济带具有较好的创新基础,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官、产、学、研密切联系的协同创新体系,搭建基础性创新平台,实现基础性研究成果的共研和共享,提升区域内整体创新水平。
第五,通过积极扩大开放促进创新,积极对接“一带一路”。通过进一步扩大开放,引进高质量外资、发展高质量的技术和服务贸易、引进高质量的国际性创业和创新团队,提升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要扩大产能容量,寻找新的销售市场。通过“走出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建设中,以市场促进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 韩文龙)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创新 经济 长江 发展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