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大湾区人”是机遇,莫再错失
全国政协常委蔡冠深先生前几天和媒体见面时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人”这个概念,竟引起一连串口诛笔伐。事实上,笔者去年年初接受访问时就提出过“湾区人”概念。眼见蔡常委因为“英雄所见略同”而备受攻击,我希望借此提出一些看法,试问:“大湾区人”有何不可?
有人说美国和东京的湾区并没有“湾区人”概念,其实这要看是哪个湾区。我认识不少美国人都会说“I live/work in the Bay Area (我住/工作在湾区)”。事实上这就是触发笔者去年提出“湾区人”概念的主要原因。我并非要求政府建立官方的“湾区人”行政规划,或者发一本湾区通行证,而是认为将来随着湾区进一步的融合,人们自然而然会有这种概念。事实上,“哪里人”本来就是一种文化上的概念,也不需要强加在大家身上。美国的“湾区人”也不是政府提出来的,加州湾区的人自己也讲不清楚到底算哪个城市的人。未来随着大湾区的发展,基建的完善,也可以做到和加州湾一样,公司总部在深圳,孩子在香港上学,自己在佛山上班,而周末到珠海的房子休息。
“湾区人”概念的好处,是人们不再以城市本位去思考,而是以最科学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选择就业、置业和生活的地区。
一些论者又提出纽约人很骄傲地认为自己是“纽约客”,但“纽约客”的定义并不是在纽约出生,而是在纽约工作又能够生存下去,才能自称为“纽约客”。纽约是全美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的纽约,而不是在纽约出生的人的纽约。今天的香港,做得到吗?香港和纽约都是移民城市,因为种种原因吸引了一班又一班精英落地生根,也成就了这两个国际大都会的发展??上Чナ改暌岳聪愀塾幸恢址浅F婀值呐磐庑奶?,而且很多时候只排内地来的“外”,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不包容。
纽约湾区的历史发展是围绕着纽约市的发展,其他的城市更多是为与之配套。但是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并不一样。20年前,香港的确有一个机会,可以提出“香港大湾区”概念,即以香港为中心,带动整个珠三角的发展,可惜自己放弃了这个机会。不管是港珠澳大桥,还是高铁的姗姗来迟,加上香港对内地人才的种种限制,都让香港错失了成为“香港大湾区”中心的机遇。
时至今日,香港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一定要放弃过去“香港本位”的傲慢态度。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位置,应该是旧金山而不是纽约。诚然,香港今天还有很多优势,但是必须认识到,香港的增长速度长期是大湾区规划内九个广东省城市的一半都不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将会是由创新驱动,而创新和科技恰恰是香港过去的短板。只有彻底放弃龙头心态,互相欣赏,互创价值,才能够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并船出海。至于广州人、东莞人、珠海人是否会认为自己是湾区人,这要看湾区未来的发展。今天的花县人和番禺人都绝不介意说自己是广州人。我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人如蔡常委等支持“湾区人”的概念?!胺缥锍ひ朔叛哿俊?,笔者相信,假以时日,“湾区人”的概念就会自然形成。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湾区 香港 概念 纽约 湾区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