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敲诈勒索与公民监督扯不上关系
在官员的私家车中装上定位仪,然后尾随跟拍,再利用拍摄到的官员“违法违纪”照片或者视频,对官员实施要挟敲诈钱财……
这样的一条“致富”路的设计,出自湖南省长沙市的李某、刘某、阳某、王某之手。不过,这伙人并未得偿所愿。近日,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逮捕了上述4名犯罪嫌疑人。(《法治周末》5月13日)
可能很多人不太理解,明明这伙不法分子犯罪为的是敲诈勒索,为什么却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追究刑责。这是因为,行为人可能构成两个犯罪行为,手段犯即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结果犯即敲诈勒索,按照刑法关于牵连犯的处理原则,应“从一重罪”。虽说敲诈勒索的最高刑罚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但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起刑点一样,都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看“实际可能量刑”。
因为犯罪嫌疑人还来不及实施敲诈勒索,这种行为属于“未遂”。根据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可以比照即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上述犯罪嫌疑人,虽然“没有偷拍到他们想要的内容”,但根据最高法、最高检《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被他人用于犯罪的”,即应当认定为刑法规定的“情节严重”。为实施敲诈勒索犯罪,非法安装定位装置、获取行踪轨迹信息,符合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构成要件?!傲椒O嗳ㄈ∑渲亍保谒痉ㄊ导?,以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刑责,显然更为适宜。
或许,有人认为,这些犯罪嫌疑人虽然实施了定位跟踪等行为,也有敲诈勒索的主观动机,但瞄准的目标只是官员,并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谓“官员无隐私”,他们本来属于公民监督的对象,就算侵犯了他们的一点个人信息,也不必“小题大做”,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忽视了官员的二重身份属性。
作为公权力的掌握者,他们的公务活动,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理应受到公民的依法监督,也就是说,没有“隐私地带”。但是,作为普通公民,官员的私人领域,如关涉正常的吃喝拉撒睡等隐私信息,并不能被肆意侵犯。给官员套上过重的枷锁,不是法治的本意,也不具有可操作性。
如果翻看报道,这些年在官员身上“打主意”的极端案例并不少。姑且不论,当年那些PS官员照片,借机“勒索”钱财的犯罪团伙,是如何“脑洞大开”的,之前湖南麻阳3名官员为了“升官”,即在该县县委书记胡佳武的办公室安装了窃听录像装置,并以视频作为“证据”要挟,结果被判刑。近日,据澎湃新闻报道,浙江台州市公安局黄岩分局原民警池文跟踪偷拍其上司,即时任黄岩公安分局副局长周某某,获取了周与一女性通奸的证据,并将相关证据交给了黄岩区纪委。之后,池文被关禁闭7日,并被行政拘留6日。
仔细分析这些案例,严格来说,它们都不算真正的公民监督。从目的上看,这些行为人的所作所为,或是为了“敲诈钱物”,或是为了“职务升迁”,或是“过去十几年,因工作上的矛盾”,觉得领导“不待见自己”,并不是为了依法监督权力、规制权力;从手段上看,都采取的是安放窃听设备、偷拍等违法方式,涉嫌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或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没有通过合法合理的监督渠道;从后果上看,这些违法行为即便有所“斩获”,终究是“毒树之果”,会戕害法律的权威性,并不值得鼓励与提倡。
从本质上看,这些“定位”“跟拍”“窃听”官员的乱象,都是悖离法治轨道的个例,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公民监督上的相对乏力。其实,如果官员行使权力过程始终在各界监督之下,公民举报的法定途径始终畅通无阻,如此“偷拍”“跟踪”,还能挖出什么“爆料”,又有什么“回报”呢?在根据法律规定,严格?;す袢ɡ?、追究犯罪嫌疑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责任等同时,也应深刻反思:如何更好地规制官员权力,让他们早点失去被不法分子“盯上”“敲诈”的所谓价值。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公民 官员 敲诈勒索 监督 侵犯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