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辞赋与书画

明代蒋乾《赤壁图》(局部)资料图片
编者按
在中国古代文体中,辞赋是最具汉语言文学特征的文体,其“蔚似雕画”的文体风貌与“童子雕虫篆刻”的体制类比与绘画、书法关联密切;“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文体特色以及赋家“类倡优”的身份认同则与小说、戏剧接近;而“体物写志”的文体追求则可以为器物文化或文明的呈现添色增辉。因此,“辞赋”与“艺术”既包括辞赋书写艺术的一面,又有艺术承载辞赋的一面,而对其间关系的探讨,又具有“跨界”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辞赋的艺术文献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已涉及诸如赋图关系与赋图互访、辞赋与书法、辞赋与小说、辞赋与戏剧、辞赋与器物等研究热点,但多笼统地存在于文学与艺术的大氛围,而缺少个性化的深入解析。发掘并阐述辞赋创作与各种艺术门类的关系,需要关注三点:一是辞赋作为文体的独特性,其中描绘性与类型化是与其他艺术关系的重点。二是辞赋与诸艺术门类的关联,突出呈现于辞赋创作的“名物美”“形象性”“仪式化”的特质。三是从历史变迁考察辞赋与艺术的共生与发展,例如从楚辞“香草美人”对形象化物态的呈示,到汉大赋对“天子礼仪”的构饰,再到唐宋以后辞赋书写对辞章美的强化。潘务正、蒋晓光、王思豪三位教授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对“辞赋”与“艺术”这一主题进行了不同的探寻,对辞赋和书画的关系、“赋—说同构”问题以及器物之魅与辞赋之美进行言说,虽属草创,实为开拓,在扩展辞赋研究视域的同时,或可引起一些新的思考与兴趣。 (许结)
书画与文学关系密切,众多诗文辞赋被画家绘成图画,被书家写成书幅。辞赋与书画之关系也有其独特性,传世书画作品中与辞赋相关者不胜枚举。艺术家对辞赋的钟爱,体现出书画与辞赋之间的密切联系。
先就辞赋与绘画关系来说,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辞赋“蔚似雕画”,已觉察出二者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辞赋之所以能与绘画类比,且往往被“转译”成图像,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二者均为空间艺术?;婊粲诳占湟帐?,自不待言;同样,辞赋也特别注重空间布局?!蹲有楦场分谐棺有槊杌嬖泼问痹疲骸捌涠蛴修テ浴淠显蛴衅皆阍蟆涓咴镌蛏蛉溛霭蟆溘蛏剌馆筝纭湮髟蛴杏咳宄亍渲性蛴猩窆牝增尽渖显蛴型瘊R孔鸾……其下则有白虎玄豹……”《上林赋》也是如此。程大昌《演繁露》评云:“亡是公赋上林,盖该四海而言之。其叙分界,则‘左苍梧,右西极’;其举四方,则曰:‘日出东沼,入乎西陂’,‘南则隆冬生长,涌水跃波’,‘北则盛夏含冻,裂地涉水揭河’。”也关注赋之铺排的空间结构意识。这种空间感在大赋尤其是都城赋中最为突出。美国学者华莱士·史蒂文斯在《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一文中指出:“诗歌和绘画同样是通过结构创造出来的?!倍糇叛塾谖难ё髌访栊吹慕峁拱才?,则辞赋与绘画的关系似更为密切。正因如此,辞赋可以摹写绘画作品,如屈原《天问》、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及齐召南《竹泉春雨赋》等;同时,辞赋所描摹的场景亦能被转换成图像。
其次,二者都善“写物图貌”。刘勰指出辞赋“蔚似雕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其“写物图貌”之描绘性特征,正因如此,赋家多“工为形似之言”(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评司马相如语)。赋欲写“难显之意”,则“必假物象形以显之”(方伯海评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语),特别注意物态的描摹。如刘勰评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善图物写貌,岂枚乘之遗术欤”(《文心雕龙·才略》),王赋描摹宫殿建筑,历历在目,鲜明如画,如绘栋宇一段云:“观其结构,规矩应天,上宪觜陬。倔佹云起,嵚崟离搂。三间四表,八维九隅。万楹丛倚,磊砢相扶。浮柱岹嵽以星悬,漂峣而枝拄。飞梁偃蹇以虹指,揭蘧蘧而腾凑。层栌磥垝以岌峨,曲枅要绍而环句。芝栭櫕罗以戢孴,枝掌杈枒而斜据。傍夭蟜以横出,互黝纠而搏负……捷猎鳞集,支离分赴。纵横骆驿,各有所趣。”正因赋重描摹物态,故必为之设色,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赋之“丽辞雅意,符采相胜”,就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赋中描摹,亦如画之着色,《上林赋》中状兽,极重其色彩,其中有蛟龙赤螭、貘(白豹)(黑牛)、“赤首”的“穷奇象犀”、青龙、“玄猿素雌”、“蜼玃飞蠝(毛紫赤色)”、熊(黑色)罴(黄白色)等等,不亚于一幅五色斑斓的彩绘,所以陈绎曾《汉赋谱》论汉赋“写景物如良画史”??杉?,赋家对物态的精细描摹为画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画家很轻松地就能将文字“转译”成图像。
再次,辞赋与“诗情画意”的类同。如果说空间艺术与“写物图貌”等特征更多地凸显在大赋之中的话,那么抒情小赋及诗化的律赋因注重幽远的意境,同宋代以后绘画理论及审美追求亦相吻合。自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的观点之后,绘画追求形似之外的远神逸韵,形成文人画的新气象,也即后来所说的南宗画传统。于是,“诗中有画”与“画中有诗”成为诗画相通的常识性描述。而抒情小赋与诗化的律赋亦时时流露出清幽微远之境,正与宋以后绘画理论及实践相契合。因此,评论家多以诗情画意来评论辞赋,即以清代叶方宣、程奂若等编《本朝馆阁赋》为例,这类评语的频繁出现引人注目。如以“诗才画品兼而有之”赞赏乔莱《太液晴波赋》的成就;评王绂《秋山平远赋》云“就平远二字细意模写,读之如见郭熙马远画本”;以“疏秀明润,王摩诘诗中有画”评林令旭《田家四时赋》;张坦《蒹葭白露赋》所描绘的境界与“远声霜后树,秋色水边村”这种“诗中有画”相似,此作为“赋中有画”,同时还感慨“惜无好手为之补画”。将“赋中有画”与“诗中有画”并举,强调赋的诗性特征,以及其与画之品格的融通。
辞赋与绘画的一致性,使得画家乐意图绘辞赋作品。顾恺之《洛神赋图》、马和之《赤壁后游图》、仇英《子虚上林图》等,都是艺术史上辞赋与绘画互文的经典之作。
再就辞赋与书法关系而言,辞赋可以描绘书法,传世赋作中就有蔡邕《笔赋》、杨泉《草书赋》、王僧虔《书赋》、窦臮《述书赋》等;当然流传下来更多的是书家书写的辞赋作品。辞赋与书法之关系,主要看书家书写的兴趣所在及书风的选择等方面。
书写辞赋是书家特殊情感体验的需求。据学者研究,苏轼一生至少书写了五种文本的《赤壁赋》,赵孟頫则书写了十八种《归去来兮辞》(其中可能有伪作)。前者书写己作,后者书写他作。苏轼数度书写《赤壁赋》,大概不仅仅是孙承泽所说的视此篇为得意之作,还有可能在于书写过程中让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这五种文本中,包括初稿本有四种书于元丰年间(分别是五至八年每年一书),此间他仍处在“乌台诗案”阴影之中,赋以道家超然物外的思想宽慰心灵,每一次的书写,实际上也起到精神抚慰的作用。赵孟頫以皇室后裔入仕新朝,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此,他时时有归欤之志;然难以顺遂,故直至晚年,仍感慨“一生事事总堪惭”,于是在书写《归去来兮辞》时,其意愿在虚空中获得暂时的满足;且陶作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道家思想也能给予其精神的慰藉。所以书家反复书写一篇赋作,其心理动机值得关注。
以何种书风书写辞赋,也颇有讲究。这又可分为个人行为与公共行为。个人行为中,所书辞赋文风与书家的书风有投合之处,王献之与赵孟頫都喜书《洛神赋》,个中缘由,天全翁认为二人“才情气习有所相类”(汪砢玉《珊瑚网》卷八)。曹植此作赋风秀丽,而王、赵二人书风飘逸俊美,正适合书写此赋。在各代书家不断书写中,某些赋作成为书法经典,激起后代书家书写的兴趣,构成一个个书写典故,如文徵明爱书《赤壁赋》、董其昌爱书《天马赋》等,显然这是出于对苏轼、米芾的景仰之情:摹写是对书风的效法,更是对前辈的致敬。这类情况下字体选择比较自由,既有楷书,更多的是行草书。而公共行为中,则多选用篆书、楷书等。如乾隆御制《盛京赋》,为“广国书并传古篆”(乾隆上谕),命馆阁大臣以汉满三十二体篆书书写。又如马传庚编成《选注六朝唐赋》,其子赴京中“遍求同馆善书者各楷录一赋”(马传煦跋)。辞赋代表着国家形象,而由馆阁中人以端庄的篆书、楷书书写,尽管少了很多个人色彩,数十人字迹如一笔书,但这种高度统一的馆阁体书风最能展现权威性。由此,书风的选择包含着复杂的文化意蕴。
尤其是众多描绘风景名胜与文化圣地的赋作,需要书写之后刻石立碑,从而辞赋、书法与名胜互相辉映,由这种书写媒介能看出辞赋与书法之密切关系。
通常情况下,辞赋、绘画与书法是三位一体的,一篇经典的辞赋作品,往往形之于画,再由书家书于卷端或卷尾,这一异质同构现象,形成艺术史上的盛况。如李公麟作《赤壁图》,米芾隶书《赤壁赋》于图上;赵伯驹作《赤壁图》,高宗亲书《赤壁赋》等。文徵明亦有行书《赤壁赋》并补《赤壁图》《前后赤壁赋》书画等作,他还与人合作,楷书《后赤壁赋》后,由陆治补图。这些艺术品,集品味文学经典、观赏图像艺术、领略书法美感为一体,其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就非单一的艺术形式能够比拟。
(作者:潘务正,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杨岚
关键词:辞赋 书写 艺术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