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很党派 很党派
成为致公党党员,只因一份"有故事"的小报?
报纸很小,只有一张试卷那么大,版面也很朴实,连套红都没有,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份支部小报的力量
□海 挚
在江苏连云港,许多人成为致公党党员,缘起是一张名为《海州致公》的小报。
报纸很小,只有一张试卷那么大,版面也很朴实,连套红都没有,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文件精神的心得体会、支部履职尽责的活动照片、诗词、篆刻、插图样样都有,都是致公党党员自己的作品。许多党员刚拿到手,以为这份小报是由致公党连云港市委会专职人员在负责,谁知,仔细一问,从撰稿到校对乃至印刷全部是致公党连云港市海州支部党员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
小报《海州致公》的创刊人是一名叫徐积宏的老党员。24年前,也就是1994年的4月的一次支部活动中,徐积宏提议办一份内部小报,把支部和党员的活动及信息都记录下来,以展示党员风采,加强沟通交流,这个想法当即得到了时任海州支部主委汪润芳的支持和全体同仁的一致赞同。
几天后,《海州致公》创刊号油印版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诞生了。那一天,大家伙儿特别高兴,徐积宏、杨杰、胡庆林等党员捧着小报读了一遍又一遍,刚印好的小报特别容易掉墨,不一会儿手指就被染黑了,但大家仍然舍不得放下。有没有错别字?放头条的稿件合不合适?下一期排版时还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大家足足讨论了半天,此后“评报”也成为海州支部组织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海州致公》正式创刊后,徐积宏更忙了。除了繁忙的本职工作外,他一肩挑起了小报征稿、撰写、编辑、校对、排版的全部工作。一个个烈日炎炎的盛夏,一个个滴水成冰的寒冬,他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这座城市的街巷穿梭,到每一位党员的家中收取稿件并发放上一期的小报;他尊重每一份来稿,有不同意见时,就上门拜访撰稿人,核实情况,编辑修改;他千方百计想出活跃版面的办法,让小报内容更丰富;他精益求精,一遍遍校对,以减少刊印错误。
2012年春,徐积宏老人离世。从创办《海州致公》,到离开这个世界,徐积宏一干就是18年,诠释了一名党员执着的追梦之旅,也见证着海州支部的每一个成长脚印。
徐积宏老人在病榻之上将编辑任务交给了海州支部前主委朱波。接过“接力棒”的朱波将小报作为支部的“传家宝”,每一次支部活动结束后,他都亲手或鼓励党员们撰写新闻稿。他把《海州致公》从纸质版变为既有纸质版又有电子版,党员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印上了小报时,也分外骄傲和自豪。就这样,朱波以他的努力,传承着徐老的兢兢业业和一丝不苟,《海州致公》也成为薪火相传最好的载体,它像一块磁铁,把几十名来自各行各业的老中青致公党党员牢牢凝聚在一起。
2017年6月,《海州致公》创刊100期,致公党连云港市委会也为它举办了一个小小的“庆生”活动,时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严以新亲临现场,希望大家“继续办好这份报纸,用它讲好海州致公故事,传承海州致公精神,感召一代又一代的致公新人!”如今,海州支部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
在这样的梦想和传承下, 海州支部已做到思想工作系统化,支部活动规范化,社会服务常态化,参政议政全员化。先后获致公党中央表彰4次,省市级表彰200余人次。
致公党连云港市委会主委高健说,《海州致公》报不仅滋润着党员的心灵,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就是连云港致公党党员们的初心。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党员 小报 致公党 支部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