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女性的唇饰
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女性唇饰图像,展现了女性唇饰史的艺术脉络。
一、 点绛唇的材料
唇饰的材料名目较多,有古代的唇脂、唇膏、口脂、口蜡、蜡脂、胭脂以及现代的口红等。
古代上层的有钱人家,男女皆用唇部防护品,以防止嘴唇开裂。唇膏即为唇脂,涂于口唇以助姿容,女性所用红色较重。唐以前叫唇脂,唐之后叫口脂,明清时流行的叫胭脂。这三者中,唇脂和口脂基本差不多,只是在制作工艺上略有不同;而胭脂与上述两者不同。胭脂是以红蓝花为主要原料提炼而成的。下面分别介绍。
唇脂:常以朱砂加脂膏制成?!锻馓匾分屑窃亓似渲谱鞣椒ǎ骸袄?二分)、羊脂(二分)、甲煎(一合须别作自有方)、紫草(半分)、朱砂(二分),上五味,于铜锅中微火煎蜡一沸,下羊脂一沸,又下甲煎一沸,又纳紫草一沸,次朱砂一沸,泻着筒内,候凝任用之?!?/p>
口脂:古时又称唇脂,装在小盒或者小罐中,用手指直接蘸取、点涂。白居易的诗中对此有具体描述:“朱唇素指匀,粉汗红绵扑。”
胭脂:用红蓝花、紫草、山花等提炼出红色,以丝绵浸蘸红色阴干而成?;蚣庸こ尚《〉幕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既可涂面部又可点唇。
二、 敦煌壁画中的唇饰
古代各种绘画,由于绘制本身以及褪色等原因,人物的唇色辨认已极不可靠,只能借助文字资料来一探究竟。唇色主要有肉色唇、红色系唇、黑紫色系唇和白色系唇,其中红色系唇最多。早期唇色大都为鲜艳的朱红色,唐宋时期曾流行过檀色。
敦煌壁画中的唇饰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得不太一样,总的来说是围绕口唇的唇色和图案来变化的。在大多数的壁画中,女性唇色以红色为主,但也有其他颜色。如第276窟(隋代)的菩萨唇色接近黑色,第334窟(初唐)的天女唇色为桃白色,第46窟(盛唐)菩萨的唇色为粉白色,第321窟(中唐)《阴处士父母供养像》及第98 窟(五代)《于阗皇后供养像》中的唇为白色,第201窟(中唐)《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两身菩萨唇色为黑红色,第232窟(晚唐)的菩萨为肉色唇等。
就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图像资料来看,点唇形式主要围绕嘴唇的形状有以下几种。一是修饰口唇的大小。如第112窟(中唐)《金刚经变之乐队》中的弹琵琶者、第85窟(晚唐)的听法菩萨等。二是以形状修饰口唇。如《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的女性,有的将唇画成了上、下两片的小月牙形,有的画成了上、下两片半圆形,有的则加强嘴角唇线的效果,使整个唇形呈菱角状。第64窟(隋代)女供养人的下唇为花瓣形,第144窟(晚唐)女供养人像的下唇为两个花瓣形。第258窟(西魏)菩萨中,上唇突出呈圆点状,下唇绘有两个大圆点呈“∧”状分布。三是点唇部位变化。如第44窟(中唐)《伎乐飞天》中只点上、下唇中间部位,第112窟《报恩经变》之舞伎的上、下唇整体成圆圈状?;褂幸恢中问?,在点唇中只点下唇不点上唇。比如第112窟《观无量寿经变》中的箜篌伎、《金刚经变之乐队》中的菩萨只涂下唇。四是点唇色彩的深浅变化。一般来说,下唇色彩深而上唇色彩浅,比如第112窟《金刚经变之乐队》中的持器者、弹琵琶者和第108窟(宋)中的侍女等。也有上唇比下唇红艳的,如第468窟(中唐)《文殊变》中的帝释天。
从描绘技巧上来看,有的口唇直接用红色涂绘,不勾边缘,如第275窟(北魏)南壁的伎乐、第285窟(西魏)着袿衣的女供养人等。有些在涂绘之后会强调口缝及嘴角,以线条勾勒,比如第154窟(中唐)《报恩经变》中的供养菩萨及乐舞、第159窟(中唐)《普贤经变》之舞伎、第17窟(晚唐)中的近事女、第108窟(宋)中的侍女等。另外,还有描绘露齿形象的,比如第159窟《文殊经变》中的乐队执快板女、第112窟《金刚经变之乐队》中的菩萨。这种表现形式是极为罕见的。

第一五四窟(中唐)《报恩经变》乐伎

第一0八窟(宋)侍女
三、 唇饰的嬗变
从文字与图像文献来看,唇饰的变化非常丰富,在漫长的历史中演绎成形式多样的唇史。其嬗变主要有两部分:唇色和唇形??疾煳南鬃柿?,各种演变的红色唇占据了历史的主流,此外还有一些旁出的黑唇、紫唇、白唇等独特审美。唇形的变化会随着不同时代审美的变化而改变,或变大、变小,或变得圆润、尖利,或以深、浅区分上、下唇的颜色,或者描绘成花瓣形、元宝形、马鞍形。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最早出现唇饰的图案化,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在第285窟(西魏)中的菩萨,以花瓣形来修饰口唇,将上唇中间突出的地方处理成了圆形。
承接南北朝时期的花瓣化妆饰风格,隋代也流行这种唇饰。如在第62窟的女供养人中,人物唇色深红,下唇绘成花瓣状。唐代除了流行过花瓣形唇饰外,还流行过半圆形、月牙形。这一点在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中有所表现。
唐代是历代妇女点唇最为丰富的朝代,名目有万金红、大红春、天宫巧、石榴娇、露珠儿、淡红心等,且唇饰样式繁多,如上唇点唇比下唇浅、只点上唇、口唇点成圆圈状或只点上、下唇中间部位等。这些形式的变化反映了唐代女性的开放心态和对审美的多元尝试。唐代的唇色也是最为丰富的,红色系的唇色有浅红、粉红、桃红、朱红、深红、橙红、暗红等,极为全备。白唇在中唐和晚唐也一度流行,晚唐还曾经流行过黑唇。
五代延承唐代点唇风尚,亦崇尚华丽繁复、花样翻新。
两宋唇饰趋于平淡,崇尚小巧、淡雅,点唇样式比唐代少得多,檀色点唇成为主要流行的颜色。北宋秦观在《南歌子·香墨弯弯画》中写道:“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钡?8窟《各国王子》中的侍女就妆檀色唇。这一时期的唇形以圆巧为主,最为出名的是“樱桃樊素口”(白居易家蓄养的家伎樊素的“樱桃小口”)。第98窟中的舞乐伎都是圆小唇。

第98窟(五代)《曹议金家族贵妇像》
唇饰的嬗变主要围绕女性修容审美观的变化而变化,而古人对红色的迷恋更是将各种不同的红唇推向极致。这种反复而又丰富的审美观,又与时代紧密相关。
四、 唇饰的文化及审美
如果探究唇饰的文化隐喻,就必须寻找审美背景下的文化内涵。描绘女性人物,对口唇的特写无可逃避。某种意义上,唇隐喻着性。唇的魔魅就在于对女性魅力的重新塑造。在这个再造工程中,敦煌莫高窟壁画把其变成了宗教之唇。
宗教之唇是情色之唇的另一面。在宗教壁画中,女性庄严而肃穆,女性之唇也被描绘得充满神圣感,完全摒弃掉世俗的情色意味。那些笼罩在神性光芒下的神圣女性形象,或法相庄严、或虔敬端庄,口唇或宽阔或小巧、或红润或白嫩,生动但不轻佻,始终保持了时代的主流唇饰。
唇的美感主要来源于其形式美和象征意义。其本身有着奇妙非凡的曲线,同时又蕴含着情感的美。在面部美学上,唇占有相当的分量,有时甚至胜过眼睛。宗教的一大功能在于说教,通过宗教内容的传谕让人以另一种形式超凡脱俗。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唇之美亦是宗教说教的完美诠释。

第45窟(盛唐)南壁菩萨

第158窟(中唐)《金光明经变》之供养女

第61窟(五代)《回鹘公主供养像》

第36窟(五代)菩萨
编辑:杨岚
关键词:唇饰 女性 唇色 敦煌莫高窟壁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