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用创新破解公共治理难题
近日,北京市首套“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在通州区上岗,路口大屏幕“直播”闯红灯的行人,引发热议。
在社会治理中,不少地方都有类似做法,用以警示行人闯红灯、车窗丢物等“轻违规”现象。以“微处罚”应对“轻违规”,能否根治顽疾?本期微议录,我们选编三篇读者来稿,为破解公共治理难题建言献策。
——编 者
确保目标导向
行人闯红灯被抓拍并进行现场直播、违规了必须“晒”在朋友圈集赞……这些比较直接、兼具创意的微处罚措施,让隐蔽的陋习暴露在众人面前,使不少人感觉“不好意思”。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起到不错的警示效果,但要根治顽疾还需确保目标导向。
形式各样的轻违规现象,实则折射出认识不足的“重灾区”。随心所欲的行为习惯、蒙混过关的“不拘小节”、边界不清的越规逾矩,都容易扰乱社会秩序。轻违规的人多了,就变成了公共治理难题,很多违纪行为还具有反复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征。这就意味着,构筑现代公共治理体系,不仅需要以富有智慧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治理理念化解问题,也要有贯穿始终的有的放矢,避免处理手段上的哗众取宠。
由此可见,曝光只是手段,培养公共生活的规则意识和规范习惯才是最终目的。方式方法求新,实施效果更要求实。不止于戳中一时一刻的痛点,不止于“不好意思”的短时效果,从直面陋习再到痛定思痛、涵养规则意识,才能让微处罚入脑又入心。
——@吕书娇
重在把握分寸
面对闯红灯、乱插队、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等轻违规现象,法律规定有时“捉襟见肘”,道德约束也会“有心无力”,由此造成违规成本低、发生频率高、治理难度大的痼疾。从约束行为、规范秩序的角度来说,微处罚不失为一种有效办法。
但是,轻违规的微处罚,操作起来也要行之有度。其实,微处罚的“微”字,强调的就是重在把握分寸、掌握火候。轻了,难以有效矫正;重了,难免引起逆反。无论是运用技术的手段,还是发挥制度的力量,都是通过精微的设计、细微的动作、入微的力道,让执法处罚兼具了刚性与柔性,让人知错能改,催人向上向善,既达到纠治的目的,又起到警示的作用。
给轻违规以微处罚,并非轻微之举,随意不得、马虎不得。只有在适应范围、执行尺度和操作程序等方面,做到持之有据、精准施策,才能实现动机与目的统一,让微惩罚取得大效果,使轻违规得到有效治理。
——@匡吉
像绣花一样精细
轻违规治理的难点之一是违规成本低、数量多,比如面对一群人闯红灯过马路,执法者难以管理,给人“法不责众”的错觉;难点之二是违规情节轻微,不适用“重典”,批评教育式处罚效果不佳,难成威慑。
各类微处罚聚焦这两大难点,用技术手段确保执法必严、违规必究,用创新手段施以惩戒、对症下药,让人红脸出汗又不失人性化,是一种新颖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在肯定此类探索的同时,还需仔细考量其经济成本、行政成本,综合运用宣传教育、志愿执勤、现身说法等手段疏堵结合,培育遵纪守法的行为自觉,共同促进管理成果长效化,避免微处罚成为昙花一现的“噱头”。
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理顺城市的毛细血管,就不能忽视轻违规的现象,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有利于文明习惯养成、文明素养提升、文明氛围构建。治理手段要在实践中持之以恒、耐心打磨,不断凝聚治理智慧,创新治理举措,才能根治顽疾,共创城市文明。
——@王冠楠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治理 违规 处罚 公共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