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清康熙豆青釉刻缠枝牡丹粥罐

罐高15.6、口径18、足径12.8厘米。这件粥罐,形为直口,圆肩,鼓腹渐收,底为康熙特有的两层台式圈足。器身刻大叶缠枝牡丹纹,刀法娴熟,纹饰清晰。外罩青釉,釉汁匀净,色泽青绿。器内白釉坚致、披光感强并多棕眼。外底白釉下,暗划双栏圈,具有康熙瓷的典型风貌。此外,特别之处是胎釉交接处有锯齿痕现象。
锯齿痕,通常被认定为只出现在乾隆朝的仿官、仿汝及豆青釉、茶叶末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上,并被学术界举为断代的重要依据。然而,在康熙和雍正两朝的高温颜色釉瓷上,亦会出现锯齿痕现象,此为一例:口端与足露白胎,在胎同釉的交接处均露有明显的锯齿痕??诓烤獬莺劢洗致?,而底部两层台式圈足处的整圈锯齿痕,同雍正、乾隆朝的锯齿痕相类,极为细腻、规整。
锯齿痕在康熙瓷上十分少见,在雍正器上则频繁多见,民窑有,官窑也有。比如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对底署雍正官款仿汝窑大碗,及大碗旁边的另一件署雍正官款的青釉缸,在器底的胎釉交接处,均可见一圈深重而规整的锯齿痕。上海博物馆藏展出的刻“雍正年制”四字篆体款的“雍正茶叶末兽耳瓶”,在器物底部的足脊上同样有明显的锯齿痕现象。
上述关于锯齿痕的议论是想说明,锯齿痕现象不独乾隆朝有。当然,康熙出现瓷锯齿痕的几率少,可以忽略不计。但雍正朝出现频率很高,不可疏忽。德国纳高拍卖公司在上海展出的清雍正天蓝釉瓶(冯玉祥将军旧藏),在瓶的足脊两边胎釉交接处,均有一圈细小的锯齿痕。倘若将锯齿痕现象绝对化,认为非乾隆朝莫属,那是要误判的。
编辑:杨岚
关键词:锯齿 康熙 豆青 缠枝 牡丹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