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隐形贫困人口”是社会夹心层的自我美颜
曾几何时,中国人“爱储蓄不爱消费”,还是被作为一个略带贬义色彩的国民传统出现在舆论场中。而今,“隐形贫困人口”已作为一个群体出现。不得不说,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或比大家的想象来得快。
最近,网络上一个新词突然火了起来:隐形贫困人口。这个词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非常能花钱,朋友圈里晒的是去各地旅游的照片,用的是最新款大牌手机,穿的是当季新款衣服,时不时就去高档餐厅吃大餐,花高价健身或者请私教;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什么钱,不仅没啥存款,许多还身负债务。
“隐形贫困人口”,“隐形”很好理解,即外人容易被其消费水平所“误导”。然而,他们是不是“名副其实的穷人”,则需要相对来看。从“隐形贫困人口”所指涉的消费层级看,这类人中有不少就是白领,称得上是中等收入群体的一员,远非传统意义上的穷人。因此,这一概念,偏重的其实是消费指标,而非通常意义上穷人与富人的分类。用通俗的话概括,可理解为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走在了收入水平的前面。
曾几何时,中国人“爱储蓄不爱消费”,还是作为一个略带贬义色彩的国民传统习惯出现在舆论场中。而今,“隐形贫困人口”已作为一个群体出现。不得不说,社会消费观念的转变,或比大家的想象来得快。而消费观念的开放,从来就是社会开放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隐形贫困人口”又何尝不是丰裕社会的副产品?
不过,如果完全将“隐形贫困人口”归因为消费观念的转变,又似乎显得过于单薄。因为这个概念是有着鲜明的群体性甚至是阶层烙印的,并不具有普遍性。比如像“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群体,发展为“隐形贫困人口”的几率就相对更高。这个群体也多是社会当中的“夹心层”。当高房价令他们望而生畏时,退而求其次,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量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理性补偿。
不少人乐于拿“隐形贫困人口”来自嘲,这体现了一种心态的开放,他们不介意别人的定义,这与其在消费方面表现出的“豁达”,其实是一致的。但是,这个概念被“发明”出来,未免不带有某种居高临下的规训意味。它对应的潜台词,可能是不少妈妈批评孩子时的那句“乱花钱”,也可能暗含“你也配消费如此贵的东西”的歧视。
其实,正当消费是每个人的权利,多元化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也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应有形态,不该承受不必要的道德压力。有人认为,一方面大家都在大谈焦虑,另一方面社会中却不乏那些能够洒脱消费、恣意人生的“隐形贫困人口”,这似乎构成一种显而易见的矛盾。其实未必,消费也很可能是“隐形贫困人口”释放焦虑的一种选择。你可以说这里面多少带有虚荣感的驱动,但这未尝不是一种自我防御乃至抵抗。都在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那么,不想被贫穷限制想象力和行动力,至少不应该被苛责。更何况,“隐形贫困人口”并不能与享乐主义画等号,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应着社会的活力。
理解“隐形贫困人口”,并非说是要提倡不加节制的非理性消费,而是要洞悉这一群体行为产生背后的社会因素。否则,仅有道德审视式的批评,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我更愿意将“隐形贫困人口”及其对应的消费主张和生活理念,看作是一种中性的“美颜”行为。正是借助于精致消费,一部分人模糊了社会长期以来所固化的消费与收入甚至是与阶层之间的对应关系,他们是消费主义的拥趸,同时又不啻为反叛者——既是对传统消费观念的反叛,也是对传统阶层定义的抛弃。尽管如一些人严肃指出的,现实会让他们“现形”。但生活终究是自己的,来不得“假装”,认真并能够负责的生活,就该被尊重。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隐形贫困人口 消费 美颜 群体 消费观念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