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空袭叙利亚 美国会不会卷入下一场梦魇?
特朗普政府如今的饮鸩止渴,断送的却是中东稍纵即逝的一缕曙光。
4月14日,经过数日在社交媒体上的自说自话,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最终宣布对叙利亚再次动武。随后美军与英法盟友共同行动,对叙利亚三个目标进行了所谓的“精准打击”。
这次被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表述为“一次性”打击的军事行动,与去年4月针对叙利亚发射59枚战斧导弹实现的袭击可谓“如出一辙”。同样以无法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所谓“化武”为借口,同样是绕开联合国安理会、违背《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原则的单边行动,同样充斥着特朗普政府在地缘战略和国内政治交互影响下的多重考量。
当然,与去年的“一过式”袭击相比,本次行动更像是一系列行动的前奏,甚至不排除加速各方阵营集结,在中东地区再次引发新一轮所谓“代理人战争”的可能。
客观而言,美国再次对叙利亚动武,应该说并不意外。就其上台以来的多种战略表述而言,特朗普政府显然意在回调中东,而且也正在通过各种议程设置来为其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机会。
按照去年12月《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特朗普政府正在努力重塑在中东地区的绝对主导地位,并以强化盟友关系、遏制伊朗、对抗俄罗斯作为主要目标。面对“后伊斯兰国”状态下的叙利亚局势,特别是巴沙尔·阿萨德政府逐渐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此次行动大有明确立场、安抚盟友、剑指俄罗斯和伊朗的意图,这与当前美国对该地区的战略构想框架完全相符。
在相对稳定的战略规划外,此次打击背后也隐含着特朗普政府在国内政治生态变化挤压下的关键应激反应。
今年2月以来,华盛顿政坛的整体风向显现出明显不利于特朗普及其共和党的发展态势。从团队的重大调整到“通俄门”调查的持续延烧,从特朗普个人私德问题的政治化发酵到私人律师遭遇调查,再加之中期选举选情的紧迫压力,这一切驱动着特朗普转入了急于做事、急于回馈选民的“应激模式”。
这种仓皇转变完全可以解释3月中旬,特朗普一度释放出从叙利亚撤军信号的逻辑,即希望以撤军来兑现竞选承诺、讨好选民。但随后的事态发展是,白宫内相对熟悉中东事务的军方并不买账,反而暗示将增加军事存在。面对军方、共和党传统派以及盟友的多重压力,甚至是新任总统安全事务助理的“战争鹰派”博尔顿的吹风下,特朗普最终改弦更张。
而这种变化的本质,事实上还是特朗普个人的政治目标和军方、共和党传统派以及欧洲盟友的目标之间实现的一种动态协调与平衡。因为对他而言,打击叙利亚,特别是采取所谓的可控的“精准打击”,完全可能在民意支持意义上实现所谓的同仇敌忾的“聚旗效应”,同样实现拉抬民意的效果。
在发动袭击一天之后,特朗普就迫不及待地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了他急需的那句“任务完成”。15年前,上一位共和党总统小布什就在林肯号航母上信心满满地宣布了同样的这句“任务完成”,但事实却是伊拉克战争的梦魇在那时才刚刚开始。而今,历史不知会否重现。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已经燃烧七年的叙利亚战火不但毫无熄灭的迹象,反而会因美国等外部大国军事的强力介入而成为中东乱局的爆炸点。当再次卷入本以为可控但注定最终失控的战争泥潭之时,美国民意一定会再次显现出惩罚性的塌方式下滑。于是,特朗普政府如今的饮鸩止渴,断送的却是中东稍纵即逝的一缕曙光。
编辑:曾珂
关键词:空袭叙利亚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