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蒋健委员:文化自信是中医发展之魂

蒋?。? 全国政协委员、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教育部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
“习医八年学路长,硕博规培百苦尝,春去秋来难得果,清风舞袖昼夜忙。”这是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蒋健在小组讨论会上形容医界学子的一首小诗,博得委员们的热烈掌声。两会期间蒋健提交了一份《自贸试验区试点合规进口药品保税销售》的提案,3月20日,李克强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谈到“推进进口药品零关税”,恰好和他的提案内容吻合。对此,蒋健表示:“这说明政府接地气,我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履职多年,真切地感知医界存在的状况,也深刻地体会到现在的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是真心为百姓解决问题?!?/p>
蒋健关心医界学子,关心药品政策,关注社会民生,但他坦言,作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我更关心中医药的发展?!?/p>
史海钩沉话中医
记者:从18世纪末的“西学东渐”到20世纪初的“存药废医”,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西学中用”,直至今天的“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您怎样理解中医的历次沉浮和当今“中医迎来发展的新时代”?
蒋健:你这个问题,我很感兴趣,首先,它不是从一个小切口来谈中医知识,中医不仅只是一门医学,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带有中国符号的产品很多,比如茶叶、丝绸、旗袍、京剧等等,唯有中医,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佑护人类健康,助益人类的繁衍生息。
众所周知,中医形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汉代,自唐朝起传播海外,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递进,医学也成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16世纪后半期,西方的医药理论和诊断方法相继传入中国,但对当时的中国传统医学影响甚微。纵观我国近代史,由于清朝末年,中国国势衰微,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大量涌入中国,国内也出现了第一批中国西医,随着中国西医队伍的不断扩大,西医对中医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1929年,余云岫等人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中国的许多人士也提出医学现代化,并开始有大量人群运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匡视中医,使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医的发展得到了改观,毛泽东在中央关于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毕业的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辈⑶康鳌罢馐且患笫?,不可等闲视之”,至此,中医进入了系统性发展的时代,在一系列促进中医发展的重大举措下,建立中医医院,设立中医科,建立中医研究院,建立高等中医院校,举办离职学习中医班,取消不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种种限制。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倡导中西医结合,在政府的号召下,一批有志于中医的西医人员把现代医学科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与中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尤其是基础理论的实验研究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成果斐然,这些成果对促进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现代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中医迎来了里程碑式的发展。
在我的思维理念中,从未有过西医与中医一定是此生彼亡、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反而是学了西医促进了我对中医的理解,中医理论丰满荡拓了我的西医视野。近期重读《黄帝内经》,相较于青年时期的研读,我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发现书中虽无郁证病名,然而却早已系统地论述了郁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并强调通过防治郁证以治未病、以求健康长寿的学术思想。
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与中国展开中医药方面的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法的颁布和实施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都标志着中医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时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次中医的沉浮不也正说明了中医的重要性吗?我个人认为,凡是好的东西都会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中医将会对人类的健康起到更大的作用!
根植于内心的民族情感
记者:上世纪80年代末,你曾在国外留学,博士毕业后也曾留任当地的医疗机构,各项待遇不菲,而那时我国的医务工作者每月只有几百元的工资,但你依然选择了回国,致力于中医的发展,这是为什么?
蒋?。阂蛭沂侵泄?。这就是我说的“中医不仅只是一门医学,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我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历经了上山下乡、回城读书、改革开放和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大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国家重大历史时期的变革。亲眼看着自己的祖国步履蹒跚又坚定不移地走在发展的大路上,我们的生活由当初的布票、粮票到现在的微信、支付宝,短短几十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由衷的激动和兴奋,值我履新全国政协委员之际,真切地感受到国家识才、用才、爱才的政策,关注民生为百姓解忧的大势,心里充满了力量。
1977年,我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回城读书,结缘中医学,1987年至1989年出国留学,博士毕业后,任日本厚生省文部教官医学助手,可长期留任,这对很多人来讲是梦寐以求的。那个时代,有些人曾认为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无论什么都是好的,可是,只有真正到国外生活过的人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国家,什么叫民族,那根植于我们血脉中的文化才是我们终生的烙印,也只有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才会真正平等地对待你。在国外,虽然他们非常敬佩你的学术、医技,品质、为人,但,你终究是客,无法得到和当地国民一样的机遇,哪怕你再优秀,终将被不同文化所排斥,进而激发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动力,一种莫名的家国情怀满溢于胸,这就是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信,这也是我放弃优渥条件,执意回国的原因,因为,这才是我的国,这里有我的家。
中医疗效不只是见病医病
记者:有人说中医文化很玄很虚,你怎样理解?
蒋?。耗阏飧鑫侍夤叵档街幸胶臀饕降奶匦?,说中医文化很玄很虚的人,是相较于西医的微观操作、重在看病来讲的,而中医文化是对宇宙和生命的探索,在实操性上不是那么具体,但这并不代表中医不注重疗效,恰恰相反,中医能于疾病之外看成因,达到治本的目的,这在外行人看来就是所谓的玄虚,但真是这样吗?我想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情志对疾病的影响。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疾病谱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郁证越来越多,临床可见就诊的患者半数以上具有或伴有郁证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口苦、噫、多梦等等,然而,现行中医有关郁证的诊治认识存在严重不足或欠缺。而有关郁证的因机证治理论早在《内经》中有所阐述,优秀的医生应将疾病与患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及际遇变化联系起来,知晓世态人情,注重社会心理对疾病的影响,而不只是单纯地治疗病相,中医运用非药物情志疏解的方法治疗郁证,听起来有些玄虚,有时疗效不亚于药物治疗。
因此,我认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中医学是一门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之所以存在千年,定有其存在的道理,无需用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匡视之,中西医并重,有两套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务,不是一种福祉吗?
■延伸阅读
不当医生,也要学点中医知识
文/曹洪欣
在古代,中医不仅是治病救人的职业,凡是仁人志士都要懂些中医知识,所谓“文人通医”。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讲:“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古人把自己和家人的养生保健看做应尽的义务,而不是简单推给医生或医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医院的诊疗技术越来越好,大医院特别注重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把设备状况作为衡量医院水平的标志,似乎仪器设备能解决人们健康需求的所有问题。然而恰恰相反,设备越好,费用越高,病人的期望和费用的升高矛盾日益突出。
医院不可能解决人们健康需求的所有问题,简单把健康交给医院,交给医生,而不是自我自觉行动是最大的失误。
健康中国,人人有责,必须强化人人是健康维护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才能不断有效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如果把我们的生命之本———身体的健康依附他人,是一件很愚蠢的事,这也意味着对自己身心状态的责任缺失。一旦生病就像束手就擒的俘虏,完全失去应对能力,特别是当医疗无效时,更加焦虑、不知所措而无奈。
随着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中医防病治病的理论与实践优势更加凸显,《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注重运用中医药知识养生保健是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需求!
以中医药与健康为核心,以了解中医、享受中医、发展中医为重点,运用中医药知识维护健康,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立足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实现健康人群数量、质量、结构与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共同建设我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作者系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编辑:赵彦
关键词:文化自信 中医发展 政协委员 蒋健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