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紧随时代的脉动 创造无愧于生活的画卷
原标题:新时代 新语境
纵观当今美术创作,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正跨入艺术的新世纪。过去传统的观念日益被现代化的追求消解,就如市场上的商品一样为迎合人的审美需求争奇斗艳。但艺术毕竟不同于商品——它并不重物质实用而注重精神愉悦,不能像大机器成批生产,更不应献媚取宠于低俗庸劣的品位而随波逐流,而应是匠心独运直追造化。唯其如此,艺术才更有价值,给人以灵魂的悸动和永久的思考,故此精美的作品才有“价值连城”或“流芳百世”之说。

四海翻腾云 指墨
在时下喧嚣的创作环境里,有时也不免让人感到困惑,这就不能不思考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艺术的本质和人生的真谛是什么?沉思默想之余展纸挥毫,将零星片段录于片纸,愿与同行切磋之。
画家是个很有意思的职业,需具有思想家的深刻和艺术家的才华,将此二者完美地统于—身,才有可能取得些成就,才有可能立足于世、取信于人。如果画家没有思想,其笔下出现的只能是无意义的符号,有些符号表现出一些动机,但很难说是文明的升华。要成“家”立“业”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敢“破”敢“创”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人们的观念在转化。艺术有与政治、经济紧密相关的一面,但它又以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超前瞻视而意味无穷。艺术是个复杂的载体,是人的生命意识的展露与张扬。画家笔下的深山大川、小桥流水,无不因寄托着个体的感受而引起群体的共鸣,因此其思想通过形式表现着时代的需要,这需要的不是简单的附庸而是积极的引导。如果画家失去了自我,就会成为刻板的“传声筒”或浅薄的“应声虫” 。艺术有时很严肃,传达着整个人类的痛苦和忧患,艺术有时也很轻松,抒发着创作主体对美好事物的偶发感应。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各种创作应运而生,而每一件艺术品从各个角度审视都会给人幸福的遐想。但不容回避的是,其必含有令人不快的东西,哪一件艺术品不是因悲伤或欢乐存在而取得永世的效应?
绘画理论中,西方讲“典型” ,东方讲“意境” 。从“文艺复兴”到“后现代” ,从“文以载道”到“新时期” ,尽管东西方有物质材料、表现形式的不同,但唯一不变的是随时代变换而更追求绘画的本质,即绘画语言所传达的时代气息。20世纪以来东西方的交流,使中国接受了西方的技法,也使西方吸取了中国的观念,此中根本的还是寻求最佳的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在当今,画家就更要冷静思考,充满感情,体悟人生,拨乱反正。艺术创作是件愉快的事情,如修行者有感而发之形迹,其贵在自然,不加雕饰,所有的一切就都在其中了。一切卑俗的感情和刻意的做作只能是艺术的障碍,而崇高的思想和精湛的技艺完全有可能在自得其乐中轻松地完成。
画家不能没有生活,坐在书斋里苦思冥索固然显得高深莫测,但很可能形如枯槁,笔下线条、色彩、构图、形象也难免因闭门造车而了无生机。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总给人以崭新的感受。当我们走到室外,感到自然界真美,每一块石头,每一株树木,甚至几棵小草、几滴露珠,都别有情致,三月的花丛、五月的麦田、八月的行云、腊月的飞雪,无处不具诗情画意。艺术形象必须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天马行空、独断专行的乱造势必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而象牙塔内的畅想虚构有时也不免令人惊愕生疑。没有生活就没有养料,创作怎能鲜活生动?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使许多艺术创作活动变成了真正的“演戏”或“游戏” ,关键是心态在起作用,浮躁虚伪,急功近利,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没有扎实的艺术功底。于是画家也就出现了一大批,请柬像名片一样到处散发,将自己的“生活”制作给人看。遗憾的是,画中既无生活气息,也无笔墨的趣味,有的只是空泛的感慨或故作高深的矫饰。
形式是很重要的,有人说过“形式大于思想” ,这话不无道理。以前常讲形式与内容对立,似乎形式只是内容的包装,形式无足轻重而已,所以艺术创作也往往走入误区,只追求“高、大、全”的宏深,而忽视“真、善、美”的造诣。其实画家有时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怎么画。中国传统的笔墨没有丰富的内涵吗?其内涵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学养品位和艺术格调。寥寥几笔,不管是春兰秋菊,还是夏云冬日,都能体现出画家的审美意趣和风格爱好。笔墨的修炼可不简单,它是大自然造化的形而上的抽象,是源自生活集中而概括的反映,是表达画家主体喜、怒、哀、乐的符号。笔墨是形式,也是内容,字里画间无不传续着中国传统的精华,以特有的方式昭示着画家的思考。其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就很难出类拔萃,其没有特别的眼光也就很容易从众流俗,其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也就难免为世所轻。宋元以来,文人画异军突起,笔墨为一大要素。正是在笔墨勾勒渲染中,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审美意境。文人画之所以为人喜爱,就是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一种文化需求。文人画往往超脱于世俗,是个人涵养的集中体现。除了从象征意味的物象入画,其笔墨中的苍秀俊朗未始不带有画家的整体感觉。中国画以笔墨造型、以笔墨抒情,使人想起那个著名的观点——有意味的形式,所以画家还是应该讲究形式,讲究美术本体的东西。也许形式有时没有特别的意味,就是令人愉悦,或令人震撼,也正因此才令人回味,意想无穷。老子言: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以笔墨为形式的绘画岂不反映了这一玄妙的中国哲理,而西方现代艺术不也是借鉴了这妙趣横生的东方法则吗?
艺术创作中,发现与创新最为本质。发现生活美的闪光,并以新的形式加以表现。 “笔墨当随时代” ,确是颠扑不破的画理。假若到高山深谷游览,定会深刻感悟“物是人非”的亘古哲理。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固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穷物赋形” “传神写照”更是具有直追大道的深刻意蕴。西方观念中“天人相分” “征服自然”当然更有积极的意义,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家园的破坏,使之重寻往日的温馨。东西方的价值观念不同,孰优孰劣,当在相互碰撞中交合通融。当今美术发展态势正呈现互补状态,也给发现与创新带来挑战与契机。因此,发现也不一定非要到深山老林,眷思那茹毛饮血的洪荒生态??纯茨腔钇锰镜氖饕?、看看那潺潺流淌的小溪、看看太阳的笑脸、看看云彩的聚合、看看丰富的闹市、看看繁忙的人群,无处不在,在发现中创新。毕加索将自己一生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都归功于“发现” ;梵高发现了光在自然界的变幻,为之奋斗了一生;黄宾虹发现了月光下如铁铸成的群山,从而产生了他厚重雄浑的笔墨;傅抱石发现了山水草木浑然一体的精神内涵,从而产生了他“龙飞蛇走” 、一气呵成的“抱石皴法” ;陆俨少发现了自然界的装饰性、符号性,从而产生他“笔笔生法”的行云、流水;赵无极、刘国松发现了自然界的抽象因素,而产生了他们的偶发性创作和水拓、纸印等艺术形式。
作为一个艺术家,需要长期的苦修和灵感的顿悟,古今中外的大师莫不如此。投机取巧和墨守成规都是不可取的,以此欺世盗名只能留给世人和历史以笑柄。艺术需要真诚、需要善良、需要美好,故作深沉或故作多情都应被唾弃。只有紧随时代的脉动,方能创造出无愧于生活的画卷。(来源:中国艺术报)
编辑:杨岚
关键词:生活 艺术 画家 无愧于生活的画卷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