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不因亲属而滥功爵
编者按
公,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核心理念,亦是历代治理者的一种崇高追求。有公,就有私。千百年来,公与私的问题,始终是治理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是检验治理者胸襟格局的试金石,也是照鉴王朝兴衰成败的镜子。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上不少英主与贤臣在公与私问题上的故事,今天读来仍有借鉴意义。
对于治理者而言,在公与私的问题上,亲戚、僚属、身边人可说是第一道坎。古往今来,能过这道坎的并不多。但在一些雄主那里,却能处理得公私分明,正气干云,实属难能可贵。
晋文公严赏三等
比如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因为骊姬之乱,他在42岁时,就开始被迫流亡在外。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居然有一大批贤才追随于他,还有数十位不知名的人,堪称古今一大奇事。
晋文公复国成功,这些追随者就是功臣。面对这些患难之交,他是如何论功行赏的呢?他分赏为三等,以从亡为首功,送款者次之,迎降者又次之?;瓜纶诠牛喝粲幸怕┕驼撸胫毖?。照理,这等行赏之法,完全出于公心,应该为大家理解佩服。但是,他的身边人首先就表示不服。
这个身边人,就是和他一起出亡的仆人壶叔。这样的身边人,我们今天理解起来也不困难。不难想象,在这种逃难的日子里,这个仆人必是鞍前马后地效劳,生怕主子饿着冻着,尽可能把艰苦的日子过得让主子感觉舒坦一点。这样一个费心尽力的仆人,在主子论功行赏时,却没他什么事,内心里怎能服气?于是这位壶叔急了,直接找主子去了。说:你三次行赏,都没有我,请问我有什么罪过?他问得还算有点艺术,不说自己的功劳,只问自己的罪过,却掩不了“没功劳有苦劳,没苦劳有疲劳”的诉苦心思,同时也有点“与领导亲近,你得优先关照我”的心理优越感。但是,晋文公并没有动恻隐之心而乱了法度。
据《史记》载,晋文公说:“导我以仁义”。用德惠来防范我的过失,受上赏。以善行辅佐我,终于使我得以成就功业,受次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复次赏。至于奔走之劳、匹夫之力,又在其次?!叭椭?,故且及子?!闭馑得?,晋文公心里的行赏账算得很明白,其标准,是功劳大小而非关系亲疏。壶叔的功劳,属于“奔走之劳、匹夫之力”,不能和“三赏”相提并论。
晋文公赏得分明,壶叔便“愧服”。其愧当在于操之过急又有非分之想,其服在于行赏标准的清晰分明。更妙的是,壶叔因此当了“反面教员”,因为这样的故事常常是不胫而走的,如史载“晋人闻之,皆说(悦)”。
从某种意义上说,雄主是欢迎这样的“反面教员”跳出来自己露丑的,因为他们往往给雄主提供了一个立标准、得人心的机会。而庸主则往往会因奈何不了情面,而给身边人开了徇私的口子,结果当然只会是私门一开、人心渐失了。
李世民不遗私恩
历史上,这样的反面教员,还有唐朝的淮安王李神通。
此公来头不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叔父,同时也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如此,他和李世民的私交也非同一般。据《资治通鉴》载,当时,太子李建成曾在某个晚上召李世民前来,却在酒里下毒想杀了李世民,在李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时,是李神通扶他回府的。
因此,在李世民即位封赏功臣之时,李神通见房玄龄、杜如晦的功劳定得比自己大,便心中大为不服,跳出来说自己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只不过“专弄刀笔”,功劳怎么比自己还高呢?估计李神通内心里的“小九九”是:于公于私于亲,自己的功劳都应该是至高无上的。
结果,李世民一点面子也没给他,直接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给撕干净了。李世民说:叔父你首先响应不假,但也是自己想摆脱灾祸,窦建德侵吞山东,叔父你全军覆没,刘黑闼再次纠集余部,叔父你丢兵弃甲。这是先对李神通的功劳给了个实事求是的评价。接下来李世民说:“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吝惜),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这等于是一面说房玄龄等的功劳的确比你大,一面说咱们虽亲却不能以私废公?!安豢梢运蕉骼挠胙纪汀保饣八档每晌街赖赜猩?,千载以下仍贯耳如雷。
李神通听后有何表情,未见史书记载,是否口服心不服也不得而知。但这一番对话,效果奇佳,使争功者不再相争了,而静待李世民之公道论功。史书如此记载:诸将相互议论“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这就是为上者大公无私,其下属都很服气,就都能各安其位、各守其分,把精力用在干事上。
然而,下属诸将这么想,但那些亲戚、僚属、身边人未必这么想。当时,秦王府的那些旧僚属未能升官的,渐渐地就有不少怨言:“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返出前宫、齐府人之后?!彼堑囊馑己苊飨裕饷炊嗄臧扒奥砗蟮?,现在拜官封爵,反而都在前太子、齐王僚属的后面,这很不合情理嘛。
显然,在亲戚、僚属、身边人那里,论事断情的标准,只在亲疏。他们从来不去想自己的能力如何,功劳怎样。也不去想治国理政的大事,是应该能者居之还是亲者居之的问题。
李世民对这些人的论调予以了驳斥,同样是掷地有声。他说:“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这段文言并不难理解,用今天的视角来解读一下就是,居上位者大公无私,才能让众人心服。我们这些领导干部吃的穿的都是取自百姓,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设官定职都应是为百姓,理应择贤才而用,决不可为私。哪能因为亲疏而分彼此?如果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很有贤能,与自己关系很铁的很不成个样子,怎么能舍贤能的人而用无能的人呢?如果我们不去判断所任用的官员是否贤能,只是在那呜里哇拉发议论、乱抱怨,这岂是为政之道?
汉武帝私其所爱
相形之下,汉武帝刘彻虽亦为雄主,但在处理公与私的问题上,就要逊色很多。比如,他进入晚年,开始用官职来徇私。李夫人是他的宠妾,却红颜薄命,染疾临终之际,托武帝照顾她兄弟,汉武帝还就真敢拿官职作交易。
李广利唯一的资本就是李夫人哥哥这个身份。就这个资本,汉武帝居然敢用将军要职用来交换。任命他为贰师将军,征讨大宛国,期待以此立功而封侯。三年两征大宛,损失几万兵力,耗费全国财富,所得微乎其微,却仍因“战功卓著”而受封海西侯。后来,李广利投降匈奴,被汉武帝灭了三族。再后来,李广利本人亦为匈奴人所杀。
对此,司马光批评道:“夫军旅大事,国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为不择贤愚而授之,欲侥幸咫尺之功,藉以为名而私其所爱,不若无功而侯之为愈也”“武帝有见于封国,无见于置将”。
在司马光看来,与其让他通过建功而封侯,还不如直接封呢;汉武帝处理封国事务有见地,却不擅长选择将领。其实,这哪里是“无见”,根本原因则是私心太甚,一心想满足宠妾的遗愿而已。因为自己喜欢某个人,就把他放在重要岗位,希望他建功立业,而不论其贤愚与否,这简直就是自毁长城。如此以公徇私地玩下去,就很容易玩完。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李世民 功劳 身边 晋文公 神通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