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谣言频现 代表委员建议建立统一的食品信息披露平台
治理食品谣言应加大法律追责
食品谣言频现网络,2017年处罚食品谣言50件次,代表委员建议建立统一的食品信息披露平台
“食品产业,一旦出现对信息的片面解读和误读,就会影响消费者的判断,造成恐慌?!比交崞诩洌醋砸晾诺幕闳舜蟠砝畲渲χ毖允称芬パ源吹奈:?。而近年来,塑料大米、棉花肉松、喝牛奶能致癌等食品谣言频现,不仅对消费者造成误导,也严重损害了涉事企业的声誉。为此,有代表和委员建议建立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和信息披露平台,通过完善法律手段打击食品谣言。
而自2015年以来,食品企业纷纷拿起法律武器向食品谣言“宣战”。2017年,在食药监总局、公安部等多部委的联合治理下,塑料紫菜等网络谣言制造者也得到了法律严惩。
■ 两会声音
食品谣言扰乱行业秩序
两会期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答记者问时,来自塞拉利昂的记者提及“塑料大米”的问题。韩长赋对此表示,中国大米是安全的,对于“塑料大米”闻所未闻。
全国人大代表、伊利集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主任李翠枝认为,科普知识的传递相对滞后,导致消费者对很多新技术、新产品、新元素、新包装等缺乏科学认识,对错误信息和谣言缺乏分辨能力,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对此,她建议建立一个权威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科普和信息披露平台,对知识科普和信息披露实现集中管理、权威发声,增强消费信心。同时,加强新媒体信息监管,建立虚假网络信息举报处理机制。
李翠枝建议对恶意制造食品谣言、中伤食品企业并以此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组织和个人,加强立法,并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惩。
■ 延伸关注
50件次食品谣言制造者受到处罚
治理食品谣言,不仅需要及时澄清、辟谣,更需要法律手段予以遏制。
今年3月1日,多家媒体联合辟谣平台发布《2017年度食品药品辟谣分析报告》,其中最热门的十条食品药品谣言分别为塑料紫菜、塑料大米、滴血测癌、棉花肉松、吃大盘鸡感染H7N9、未标“GB18186”代码的酱油致癌、西瓜和桃同食中毒、柿子和酸奶同食中毒致死、空心菜是蔬菜“毒中之王”、奶茶杀精导致男性不育等。
针对不断出现的食品谣言,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大了联合检查、抽样检验以及法律惩罚力度。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稽查专员李海锋曾介绍,2017年公安、网信部门对食品谣言制造者实行治安拘留等处罚50件次,包括“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吃杨梅染病毒”等谣言。
2017年初,国家食药监总局专门就“塑料紫菜事件”出面辟谣并明确提出,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打击。6月,公安部门抓获了通过拍摄“塑料紫菜”谣言视频实施敲诈勒索的5名犯罪人员、5名谣言制造人员、8名谣言信息传播人员。11月,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塑料紫菜”网络造谣事件被告人王某祥有期徒刑1年10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2017年4月,蒙牛对“牛奶检出黄曲霉毒素”有关谣言提起诉讼,造谣者被检方批捕;5月,金龙鱼公司再次被传谣“回收利用地沟油”,企业在辟谣的同时报警,造谣者被刑事拘留;11月,山东省蒙阴县人民法院针对“蒙阴蜜桃打防腐剂”造谣案,判处被告人王某国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3万元。
而早在2015年,肯德基、康师傅、娃哈哈、农夫山泉等食品企业就因深受谣言所害,纷纷将涉嫌传谣微信号背后的运营公司告上法庭,总体赔偿金额超过6100万元。
食品谣言何以频频现身?国家食药监总局曾表示,食品谣言多产生方式包括曲解专家的解释或某些节目的内容,有些谣言甚至没有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
除在法律层面上加强食品谣言的打击力度,食品企业自身也要积极辟谣。2017年8月,国务院食安办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谣言涉及的当事企业是辟谣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履行辟谣义务。
新京报记者 夏丹
编辑:曾珂
关键词:代表委员建议建立统一的食品信息披露平台


河北南宫发现明成化年间七彩圣旨
探访韩国“世越”号沉船
韩国前总统李明博首次出庭受审否认检方指控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各国根除腐败
伊拉克和中国油企签署油田开发合同
意大利总统任命朱塞佩·孔特为新政府总理
空军“红剑-2018”演习致力提升体系制胜能力
马德里上演斗牛表演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