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8全国两会专题报道>读原创 读原创
杨承志委员:创建高校军民深度融合机制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解艳华) “军校由于自身规模小、技术实力不足,教学和科研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强军目标的需要,如何运用国家高校优质资源,为建设世界一流部队提供人才与科技的支持,是当前实现强军目标的首要课题。”6日下午小组讨论会上,杨承志委员在发言中如此说道。
网络图
杨承志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由于高校军民融合的范围存在认识局限,导致军民融合范围有限、领域较窄、层次不高、比例很低,融合不充分,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和武器装备发展还没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军民融合的范围有限,主要局限于理论类研究,很少有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的研究;高校在武器装备探索研究、预先研究等基础性研究领域比例很低,”杨承志说。此外,由于激励政策机制不明晰,导致普通高等院校军民深度融合的活力和动力不足。而从事国防领域研究,由于涉密的缘故,出现发表学术论文难,难以在“双一流”大学的考核评价中为单位和个人产生贡献率,导致学校和个人均对从事国防领域科学研究积极性不高。
杨承志建议:建立体制机制,推进军校和高校军民融合纳入到国家创新体系,探索双方教师资源双向交流和联合攻关,研究制定联合军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协同机制、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共性技术的双向转移等机制。建立以院士、首席科学家等科技领军人才核心,优势学科为依托的,长期致力于国防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成为关键性技术突破、行业联合攻关、武器装备预先研究的中坚力量;完善高校在军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考评机制。搭好融合平台,创建一批以军校为主体、高校为支撑、战场为导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核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一批设施一流、特色鲜明的国防科技联合实验室;实现军民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共享共建;搭建军校和高校军民融合的信息平台,提供军校和高校的融合学科对接服务;军校和高校选择开展高校擅长前沿探索、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快速提高军校学科建设的跨跃式发展;构建教学共享资源,开展一流人才的培养。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高校 军民融合



美国举行退伍军人日纪念活动
波兰举行系列活动庆祝独立100周年
英国纪念一战结束百年
莫斯科民众纪念十月革命101周年
东京迪士尼举行圣诞巡游
2018上海艺术博览会开幕
进博会新闻中心庆祝记者节
万达集团组织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