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黄土地挺立新脊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家群体巡礼
新华社西安2月22日电题:黄土地挺立新脊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家群体巡礼
新华社记者林晖、陈晨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在中华农耕文明诞生地陕西杨凌,有这样一群科学家:他们数十年来扎根大西北、坚守黄土地,不是农民,胜似农民,把毕生所学奉献三农,将报国之志守望相传,为祖国农业现代化燃烧起熊熊的科技火种。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学家。
始终不忘初心 矢志艰苦奋斗
西农大南门外,几孔简陋窑洞静静矗立,似乎与黄土高原司空见惯的窑洞并无什么不同。
弯腰走进窑洞,低矮的洞窟不足两米高,人在里面几乎无法直立,狭窄通道仅容两人并行通过。然而,就在曲曲折折的“洞窟”中,藏着小麦条锈病专家康振生和科研团队的“宝贝”——不同生长阶段的麦苗、感染条锈病病菌的试验植物……
“这里原来是抗日战争时期建设的防空洞。我们做小麦条锈病研究,需要低温实验室,上世纪80年代科研条件差,只好从荒废的防空洞上动脑筋?!笨嫡裆?。
这一用,就是30多年。
那时西农大所在的杨凌,不过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镇,远离都市,说是农科城,其实就是个农科乡。在人才“孔雀东南飞”的时代背景下,杨凌大量科研人员流失。有句话广为流传:“别说孔雀,杨凌连麻雀都飞走了?!?/p>
对于康振生来说,就至少有3次机会调到北京。
是什么让康振生们选择了扎根大西北,终日与黄土为伴?
“我是从小麦田里走出来的,我的事业就在小麦田里?!背錾砼┘业目嫡裆籽勰慷霉跣獠《孕÷笊斐傻木薮笏鹗?。攻克小麦条锈病,成了他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我的一生只干了小麦条锈病防治这一件事。干好这件事,黄土高原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因为我的一点微薄的贡献,让农民兄弟们一年辛苦没白费,是我最大的骄傲?!闭飧龃印耙ざ词笛槭摇敝凶叱龅男氯沃泄こ淘涸菏浚碛纸胍ざ粗小八藕颉毙陌穆竺?。
从黄土地中走来,回到黄土地中去。西农大的科学家多从农村走出,曾经艰苦的农家生活,塑造了他们朴实而坚韧的气质。
樱桃专家蔡宇良,年少时家里困难,中学时代每到晚上7点半就看不进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跟不上,饿得心发慌?!?/p>
尽管抱着“以后能吃上果子”的美好憧憬报考果树专业,但蔡宇良第一次见到樱桃的记忆并不美好。“那是西农校园里的两棵樱桃树,为了防止闲人偷摘,树下拴着条大狼狗,学生们只能远远看着流口水。”
没想到,从未吃过樱桃的人,日后竟然成了樱桃专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蔡宇良有了去英国学习进修的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果树栽培技术,强迫自己每天长跑锻炼身体?!芭懿绞俏朔乐股?,一生病,就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哩!”
农业专家培育优秀品种,常常要深入山野寻找野生种质资源。一次,在云南密林中发现一棵野生樱桃树,蔡宇良拨开半人多高的杂草,兴奋地往前跑,只听见后面一个村民尖利的呼喊:“蔡老师,你后面追着一条蛇!”
“五步蛇”“烙铁头”……蔡宇良见过的毒蛇不可胜数。野外考察中,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多渴,水壶里的水一定要留半瓶?!巴蛞槐簧咭Я?,还要靠这半瓶水兑解药救命?!?/p>
历尽千辛万苦,只为擦亮心中那个神圣的梦想。
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的家在学校家属区。多少个傍晚,妻子站在家里阳台上张望,从晚霞落山望到夜幕降临,不足300米的距离却好似远在天边,总是见不到丈夫的身影。
“我们搞小麦远缘杂交的,出成果周期长,必须下苦功夫。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记录小麦胚芽情况,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一抬头,天就黑了?!奔蛉ψ潘?。
为了选育出最优良的品种,从播种、管理到收割、脱粒,育种专家们必须和普通农民一样,辛勤劳作于田间地头。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每次面试研究生,吉万全上来第一句话就是:“你怕晒太阳吗?”
“搞农业科研,就是要与土地、与阳光雨露打交道。不愿意晒太阳,怎么搞得好?”吉万全一脸严肃。
面对杨凌艰苦的条件和农业科研的艰辛道路,不是没有人选择退却。当年一位全国育种界的权威专家在杨凌工作时曾招了5个研究生。如今,一个在北京,3个在美国,只有吉万全一个人留在杨凌。
留下来的火种,终成燎原之势。
近年来,西农大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0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72项,试验示范站累计推广示范面积超过3亿亩,新增经济效益500多亿元……
把农民当作亲人处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第一眼见到“羊教授”周占琴,不少人暗中嘀咕,“这是农村老太太,还是大学教授?”
“我今天特意穿了一件红毛衣,就是为了显年轻。虽然岁月的风霜早早在我脸上刻上了皱纹,但我今年才60岁,你们可不要以为我70多岁了??!”面对记者,周占琴发出爽朗的笑声。
旁人又如何知道,一个曾经如花似玉的姑娘,选择畜牧养殖这条道路,经历着多少艰辛。记不清有多少次,周占琴结束羊场的工作赶公交车,全车人都嫌弃地避而远之,那挥之不去的“羊圈味”仿佛成了她的特有标签。
“养羊是西北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路子,但养殖业特别容易亏损,我憋着一股劲,就是想为农民们找到最适合他们养的品种和技术,不让他们掉眼泪?!贝笱币醪钛舸硌≡裥竽潦抟秸飧觥坝形兜馈钡淖ㄒ担挥衅?,而是一心扑在了肉羊育种研究推广上。
为了跟踪布尔山羊杂交生长试验,周占琴来到秦岭山间一个羊场“蹲点”,一待就是两年。西北的冬天寒风刺骨,羊场没有暖气,早上起来,脸盆里的水冻成冰块,拿柴火烧才化开。
就连春节,她都没有回家,反而把丈夫孩子接到了羊场?!拔颐呛⒆酉衷诨辜堑茫鹑思掖竽瓿跻环疟夼?,我们家大年初一铲羊粪!”谈起往事,周占琴哈哈大笑,仿佛过往的艰辛都化作浮云。
但养殖户们永远记着她的贡献。
陕西铜川养殖户舒小明,因为养殖经验不足,曾经在24天内陆续死了186头羊,巨大的经济压力几乎压垮了他的生活。周占琴得知后,自己开着车来到舒小明的羊场,手把手选品种、教技术、作指导。
“周教授给我的指点,比给我了几百万还厉害!”从此,舒小明“认定”了周占琴,把她亲切地称作“羊祖宗”。
把课堂设在田间,将论文写在大地。脚踏着厚重的黄土地,西农大的农业科学家始终把农民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核桃专家刘朝斌的办公室颇有些凌乱。斑驳的墙壁上到处是粘贴文件遗留的黄色胶带,书桌上堆满了文字材料。只有窗台上的几个玻璃罐擦得干净锃亮,里面装着他最心爱的核桃。
“干农业科技这一行,也不是没有抱怨过。每年寒假,别人好山好水好吃好玩,我们搞核桃的却要趁这段时间剪穗子做嫁接,每天在核桃树上爬上爬下,心里也不平衡??!”刘朝斌笑着说。
然而,只要能为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刘朝斌就浑身来了劲。一年到头,他大半时间都花在核桃地里搞研究、作培训,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恨不得将毕生所学一股脑掏给他们。
也正因为长期从事技术推广工作,没跟上高??己似兰厶逑怠俺绷鳌?,他副教授的帽子一戴就是15年。
“老刘,你别老往地里跑了,有这时间还不如多写点论文,早点把职称解决了!”有人善意提醒。
刘朝斌总是笑笑,不说话。为解决农民问题找课题,不是为写论文而找课题——这是刘朝斌始终坚守的信条。
农民兄弟的情感总是简单而直接,炽热而真诚。你对他好,他也对你好,常常让专家们眼含热泪。
油菜育种专家董振生,永远忘不了在陕西西乡县一个贫困户家里吃的一顿饭。
远离油菜主产区的高山谷地,是理想的油菜制种基地。董振生团队在一个名为三坪的高山贫困村进行油菜制种。那是秦岭南麓的一个偏远山村,光是上山的路就要走3个小时。
在董振生团队的精心指导下,农民们一亩地足足赚了约1500元,这个数字对于当年的贫困村来说前所未有。
收获季节,董振生再次上山,一个贫困户说什么也要拉他到家里吃顿饭。一进家门,董振生一下子愣住了:这户人家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并不为过,房子顶上甚至还有个窟窿,一眼望到天。破旧的桌上摆着4个缺角磨损的大碗,里面满满都是肉,没有一片菜叶。
这是这个昔日贫困的庄稼汉给予外人的最盛大的款待。董振生接过贫困户自酿的苞谷酒,一饮而尽。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接续奋斗再攀高峰
1977年出生的青年教师王晓杰来自海滨城市山东烟台,第一次踏上黄土高原,几乎被“吓跑了”。
“2001年,我坐着绿皮火车来西农研究生面试。眼看着火车窗外逐渐从绿色变为黄色,越走越荒凉,心里也是拔凉拔凉的?!蓖跸芩?。
直到见了研究生导师康振生,这颗已经失落到谷底的心才慢慢“苏醒”。康老师对科研事业的迷恋、对小麦条锈病研究的执着、对黄土地的热爱,深深感染着王晓杰。最后,他不仅留下来读了硕士、博士,还留校当了教师。
“西农的老教师们最令人感动的是对初心的执着和坚守。很多老师一辈子就研究一个事,这也是鼓舞我在农业科研道路上走到底的强大动力?!蓖跸芩怠?/p>
风雨兼程,薪火相传。直到现在,康振生仍坚持给本科生上学科导论,激发年轻学子热爱农业、报效祖国的壮志雄心。
“人生一个阶段要干一个阶段的事。我年纪已经大了,让年轻人接触更多的项目,挑起更重的担子,我们的科研事业才能越来越有前途?!蹦暧饬目嫡裆怠?/p>
在传承中坚守,在开拓中创新。历经数十年的砥砺奋进,西农的科研队伍茁壮成长,如今仅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就有近600人。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始终不改的是科学家们浓烈的乡土之情、炽热的报国之心。
身穿普通夹克,脚上一双运动鞋,半头白发的李华说什么都难以和“洋气”的葡萄酒行业挂上钩。这个老农模样的“老头”,却是中国葡萄酒专业教育事业奠基人。
“八十年代留学法国学习葡萄酒专业,与其说是个人选择,不如说是国家任务。那时候心里没别的想法,就觉着国家还不富裕,花这么多钱送我们出来留学,一定要努力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崩罨?。
1985年回国后,作为新中国第一位“海归”葡萄酒专业博士,从“无教师、无场地、无教材”起步,李华发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专业。由于创业期间过度劳累,他曾在上课时一头栽倒在讲台上。
沐风栉雨,砥砺奋进。如今,李华的教育事业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全国葡萄酒行业80%的技术人员都出自西农,国内11家葡萄酒上市公司的技术老总,有8位是西农校友。
更可喜的是,他亲手创办的亚洲第一个葡萄酒学院,一大批新生力量已经接过接力棒。
“李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一个科学家要和所从事的事业一起成长,而不仅仅考虑自己生活得好一点。这就是西农专家的风骨,永远把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崩罨?、现任葡萄酒学院院长房玉林说。
伟大的精神,常常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昔日“孔雀东南飞”的西农大,如今已不乏“凤凰西北栖”。
从事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于强,2016年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投奔”西农大。
“我在北京、上海、悉尼等很多地方工作过,从没有见过一所大学把‘俭朴’的‘朴’字写进校训?!庇谇扛锌厮?,“如同‘诚朴勇毅’的西农校训,这里的教师艰苦朴素、朴实无华,以默默无闻的努力,悄然改变了无数农民的命运。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我很自豪。”
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毓耐踅褰淌冢丫谖髋┐蠊ぷ髁?1年。在他看来,一个学者选择在哪儿工作,关键是能不能发挥作用、实现价值。
“这里的老师和农民是一样的,把整个生命、整个生活融入黄土地中了。每当我在科研工作中遇到困难,看到他们,就感受到坚持的力量。在这里工作,可以为国为民作贡献,我以为这是一个学者最大的价值所在?!蓖踅逅?。
朴素的话语激荡人心,精神的力量一脉相承。
漫步西农校园,以树命名的道路纵横交错??嚅?、栾树路、青桐路、鹅掌楸路……这里的科学家就像黄土地上一棵棵朴实的大树一样,扎根大地,迎风挺立,站成一座座令人肃然起敬的丰碑。
凤鸣高岗,弦声不息。一代又一代西农科学家们守望相继、薪火相传,必将为祖国大西北、为中国农业未来铸就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ㄍ辏?/p>
编辑:杨岚
关键词:科学家 农民 黄土地 振生


雄安“绿色拆除”10小时夷平8000平米建筑
尼日利亚村庄遭袭事件死亡人数上升至73人
亚美尼亚议会选举反对党领导人帕希尼扬为新总理
第71届戛纳电影节开幕
匈牙利新一届国会成立
马来西亚大选即将举行
强降雨来袭 广东多地暴雨预警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慰问演出在四川举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