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改革开放四十年春运八大变迁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题:改革开放四十年春运八大变迁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齐中熙、樊曦、赵文君
新春日近,春运渐忙。把时间的纵深拉长,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春运,我们能发现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变迁一:从1亿到近30亿,规模扩大30倍
翻阅新中国春运历史,最早可上溯到1954年。当年,“春运”二字第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有关方面也确定了“以铁道部统一指挥协调,必要时请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及解放军协助”做好相关工作的原则。
春运真正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焦点,还得从改革开放开始时算起。改革的春潮让中国人口得以大规模流动,收入的提高让人们有闲钱旅游,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开始在春运汇聚。1979年,我国春运历史性突破1亿人次?!耙黄蹦亚蟆背晌撕竺磕甏涸说慕沟?。
2018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8亿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四十年间,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
——变迁二:时速40公里到350公里,高铁压缩时空距离
经历过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春运的人不会忘记绿皮车。那一节节车厢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也承载着归家路途的艰辛,不仅仅是车厢的拥挤,还有走走停停缓慢的速度。那时,全国铁路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
2007年4月18日,首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我国由此迈入动车时代。现在,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铁超过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越来越多。从北京到上海大约1300公里的距离,几十年前几乎要一天一夜,现在最快只要4个多小时。高铁将时空距离大大压缩。
2018年,随着3038公里新建高铁加入春运,铁路整体发送人数至少增加3000万人次,其中约6成是乘高铁出行。
——变迁三:从“小窗口”到“大数据”,颠覆购票方式
“买票”是几十年来春运永恒的主题。但如何买票这些年有了天壤之别。
中国铁路总公司客运部副主任黄欣以前在广铁集团工作,20多年前就开始从事春运客运服务。据他回忆,那时广州站前密密麻麻的排队人群能甩出几公里外。到了夜里,人们带着铺盖卷在售票窗口前打地铺通宵排队。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一代铁路客票系统的研发使用,人们通过网络“动动指尖”即可购票。
“12306现在日均页面浏览量达到556.7亿次,最高峰时页面浏览量达813.4亿次,1小时最高点击量近60亿次,平均每秒约165万次。处理能力达到每天1500万张?!碧圃旱缱铀彼ぶ旖ㄉ?。
现在,互联网包括手机APP售票量占总售票量的6成以上,大城市超过8成。
——变迁四:从“战场”到“机场”,候车环境天壤之别
“就像打仗一样,在车站几十天不能回家,每天在车站广场和候车室疏导人流,生怕出事。”每当提起当年的春运,已经退休的北京西站原党委副书记姚鸿仁仍然心有余悸。
黄欣回忆当年“惊心动魄的场面”说,那时车站、候车室全是人啊,密密麻麻的人头看着吓人。人们像潮水一样,一拨“潮退”后候车广场满是挤掉的鞋子。
“一到春运,每天一睁眼最怕就是聚集在车站里人群走不了,发生踩踏这样的事故,每天胆战心惊。”黄欣说。
当年春运时的火车站犹如“战场”,让现在坐惯了高铁的人难以想象。如今的高铁车站已经跟机场差别不大,更多人喜欢算计好时间到达车站,通过电子设备自行打印车票,然后可以逛逛里面的商场买点特产,或者坐下来喝杯咖啡候车。
——变迁五:从“忍饥挨饿”到“网络订餐”,“互联网+”上列车
“在火车上还能吃到热乎乎地道的红烧肉,以前真是不敢想!”春运期间,家住包头的常先生在北京至呼和浩特的Z315次列车餐车上乐呵呵说道。
今年春运,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团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率先在Z315/6次、Z317/8次列车推出“中式快餐”预订和送餐服务,让旅客尽情享受“舌尖”上的春运。
火车吃饭是个大问题。过去的绿皮车,能上去已经不易,要想在车上吃上热饭热菜是件奢侈的事儿。随着乘车环境逐步改善,人们能吃上列车供应的盒饭,更多人选择自带干粮。
据一些退休的铁路列车员回忆,那时带什么的都有,有带烙饼大葱的,带饭盒的,后来带面包、火腿肠、方便面的越来越多,条件好点的甚至带上烧鸡啤酒。列车上有一节餐车,还有小推车送的盒饭,每趟车最便宜的盒饭总是卖得最快。
现在,列车上的盒饭越来越丰富,从15元到七八十元的都有。去年夏天开始,铁路推出了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人们在高铁列车上的餐饮更加丰富了:不仅有肯德基、真功夫这类快餐,还有牛肉面、狮子头、盐水鸭等地方特色美食。
——变迁六:从“绕来绕去”到“四通八达”,回家之路更轻松
在人们记忆中,春运总是和铁路列车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实春运公路出行才是“大头”。在今年近30亿人次客流中,铁路运送的不足4亿,80%以上都通过公路回家。
因为有了公路,我们再不用搭拖拉机甚至马车,而是开上了小轿车、坐上了大巴;因为有了桥梁,我们再不用坐小渡船;因为通了隧道,我们再不用在大山里绕来绕去……如今,四通八达的路网让回家之路越来越轻松、快捷、安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每百平方公里的公路密度只有9.1公里。现在,这一数字扩大了5倍多,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8.92公里。
我国高速公路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建设。1988年,沪(上海)嘉(嘉定)高速公路通车,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零的突破。1999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去年达到13.6万公里,高速公路已覆盖全国97%2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
——变迁七:从“锅碗瓢盆”到“快递上门”,行李越少越轻松
无论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回家,总要带上行李。这些年,人们的行李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往前倒十年,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里,那种“你挑着担,我牵着孩儿,锅碗瓢盆和铺盖卷全带上,行李里面就是一个小家”的镜头到处都是。务工回家的人们尽可能带上更多回乡的年货,还有不忍丢弃的生活用品。
如今,春运中,人们肩上的担子越来越轻,步履也不像以前那么沉重。行李少了,一方面说明生活好了,城乡差距缩小了,以前只有城里能买到的东西如今农村也有了。另一方面,蓬勃兴起的电商充当起了年货的“搬运工”。
据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监管研究处负责人介绍,现在越来越多人提前网购年货,人还没到年货先到。去年春运期间每天有超过1亿件的包裹在路上,其中6成以上都是年货。
——变迁八:从“回家”到“旅游”,春运范围遍全球
老话讲“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路上多辛苦,过年是一定要回到家乡和父母身边。近些年来,带上家人出去旅游过年渐成时尚,北方人南下“取暖”、南方人北上“猫冬”,甚至举家出国旅游的越来越多。
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44亿人次,同比增长13.8%,今年这一数据只多不少。
据携程旅游预测,2018年春节将成旅游过年、出国过年“史上最热”春节,出境游人数在600万以上,出行涉100多个出发城市,到达全球60多个国家、280多个目的地,最远抵达南极。(完)
编辑:秦云
关键词:春运 八大变迁 改革开放四十年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