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切莫“渴死在泉水旁”
去年底,在文化部与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宁夏话剧团原团长王志洪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3年多前,他们准备创作一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题材的话剧。团里不少人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自以为很了解情况。然后走马观花地到一个贫困村转了转,找村干部谈了谈,找材料看了看。剧本很快拿出来,排练也马上展开。排好后下乡演出,结果一边演观众一边走,最后留下的观众连1/5都不到。农民们说:“不好看,瞎编的,我们今天的农村根本不是这样?!?/p>
这下子,剧团从上到下的心里都凉透了。怎么办?只能下点笨功夫。于是剧组背上行李,到宁夏西海固地区最穷的喊叫水村扎了下来。他们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近两个月过去,根据真实的人和事,剧本逐渐形成。接着他们给村民讲故事、读剧本,得到村民认可后,再投入排练,排练成形后,让村民对作品“横挑鼻子竖挑眼”地审查。后来还在各乡各村不断演、不断改……观众看了说:“戏里面说的就是今天农村的人和事,台上的人跟我们村里的人都能对上号”“好看了,感人了”……
实际上,如以上剧组之前的走马观花一样(甚至连走马观花也省了),当前仍有一些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以原来的情况想象现在,或以现在的情况推断过去,以网上的“现实”勾勒当下的现实,或者干脆将原有剧本直接拿来……如此“作”出来的作品,难免不合时宜,落入平庸。
众所周知,优秀的文艺创作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实现的,创作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便是混淆生活“应该的样子”和“实在的样子”——对生活没有深刻体察,便以想象代替现实,而概念化、模式化的表达势必遮蔽现实的丰富多彩,也就拉开了与观众的距离,拉开了与优秀作品的距离。
当前各种社交媒体、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甚至身不到现场都能了解基层各种情况。那么,费时费力、跋山涉水的采风是不是过时了?深入基层、沾满泥土的体察是否没必要了?
答案是否定的。有写实画家曾对笔者表示,现在获取高清图像异常便捷,依托各种图像处理手段,甚至能够获取想要的一切艺术处理结果。凭着编一编、摆一摆、想一想,看似作品出得多了、快了,自己也省心、省力了,岂不知仅靠技巧和手段,无法堆砌出精彩的内容和透彻的感动。古今中外,从来没有哪个优秀作品是简单坐在书斋里就能完成的。这位画家说,要是一个画家坐在画室“想一想”就能画了,就不再能“发现美”“创造美”。这就好比从想象中的粮食里,不能提炼出美酒来。法国画家巴尔蒂斯说,“脱离自然的画家会渴死在泉水旁”。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讲,这是悲哀的。
习总书记指出,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杨万里有诗言:“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行在路上,风景自会迎面而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意识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不变规律,更是激发创作灵感、提升创作水平的契机和源泉。与其把自己“写伤了”“掏空了”“演油了”,甚至闭于门内“快要渴死”,大家不妨花一些时间、下一些功夫、多一些琢磨,走进生活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正如王志洪亲身经历的一样,变走马观花为下马看花、下水摸鱼、解剖麻雀,甘甜的泉水就在这里,灵感便源源不断……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创作 生活 切莫 渴死在泉水旁 走马观花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