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延安精神建设新延安:这里的山川变了样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陕北冬日的午后,即便是晴天暖阳也遮不去周遭的寒意。但是,站在高处远眺,眼前的山山峁峁、沟沟壑壑,又始终提醒着你,有一股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这里火热地跃动着。
新华社图
要干成点事,就要有那么一份忘我精神、那么一股昂扬斗志、那么一种科学精神,这是依然火热的延安精神的传承。也因为有了这股子精神,那片令人琢磨不尽的山川才改变了模样。
吴起县的林
“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陕北民歌信天游中的歌词,道出了吴起县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据记载,上世纪90年代,吴起县水土流失面积一度超过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0%。
60岁的吴起县曹阳台村村民蔺治?;匾?“小时候放羊,满山的山羊见啥吃啥。草只能长一夜,第二天刚冒头就又被啃秃了。山都是光溜溜的,抗不了风;地也被刨得零零散散,保不住水??醋偶依锏拇笕嗣敲娉仆帘吵斓馗缮弦荒?却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p>
生态形势的严峻让吴起人主动选择退耕还林?!按?998年开始,封山禁牧、改放牧为舍饲、将低产坡地全部退耕、将退耕地和荒山荒坡还林还草、建设高标准农田。在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时,全县一共180万亩耕地退了150多万亩,只留下不到30万亩的平缓地和基本农田耕种。再加上每亩160元的退耕补贴,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吴起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刘生亮告诉记者,一场“绿色革命”从“红色圣地”发起,凭着一股“还老区人民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昂扬斗志,吴起的退耕还林一刻也没歇着。
蔺治海说:“家里30多亩地退耕还林后只剩了6亩多,当时心里也有些不踏实。”怎么想通的?“我们农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我们只看实实在在的效果。退耕的地里,县里给统一种上沙棘,成活率高,时间不长,梁峁就有了绿色。
后来,又调整林分结构,用山桃山杏代替沙棘,行情好的时候,1亩地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肪潮裙ズ?、活儿比过去少,收入比过去多,自然就想通了?!陛魏8嫠呒钦?他还在自家留下的地里种了山地苹果,今年已经挂果了,“长势不错,看现在的行情,每亩地纯收入四五千元不成问题”。
对自然的温柔以待,换来的是从生活环境到生活质量的诸多提升。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吴起县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延安市累计完成1077.46万亩,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67.7%,尤其是北部植被覆盖度由31%提高到61%。观察延安从2000年开始的卫星遥感图会发现,延安已褪去“黄衣”,披上“青衫”,且绿意渐浓。
梁家河的路
汽车驶进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只见一条平坦的柏油路穿越两侧的建筑物向远方铺展。沿途所见,知青井、代销店、铁业社,诉说着过往的沧桑;特产专卖店、农家乐小院,见证着今夕的繁盛。与记者随后在村史馆的旧照片中看到的梁家河,已然不是同一副模样。
40多年前,进村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通往深山,遇到雨雪天气就是满地泥巴。当时的北京知青第一次被村民接回来的时候,就是走在这样一条“两个轮的架子车都没法通过”的土路上。时任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石玉新回忆说:“一担猪粪、牛粪有七八十斤重,要从家门口挑到几里外的山上。山很陡,路是‘之’字形的,从没有干过重体力活的知青们一个个喘着气,但他们不服输,不愿落在后头?!?/p>
作为延安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新劳动者,北京知青们给这个陕北的小村庄带来了变化?!按迩暗恼馄俚匕?就是当年知青和老乡们一起利用农闲时间打出来的,让两山夹一川的梁家河也有了平展展的好地?!蔽陌叉湔虻澄榧切ずQ蟾嫠呒钦?不仅如此,知青们还建了沼气池,现在从外面通到村里的路就是那时候修建的。
要想富,先修路。于是,村史馆中才有了如下记载——1974年以前,主干道土路,宽1米;1975年,修通村至文安驿架子车路;2004年,主干道拓宽为4米;2013年,主干道拓宽为柏油路,宽5米,全村公路6000米,并修建了排水渠。如今的梁家河村,沟峁梁亲密“牵手”,山上的7个村民小组也被14公里的环山公路连成了一处。
路修好了,更需要管护?!俺て谌狈ρ?道路坏了补,补了再坏,劳民伤财,等于白干?!毖哟ㄏ卣煌ň志殖だ钋嗪K?为此,全县更新了养护管理理念,大力实施县乡公路干线化养护、通村公路常态化养护,建立农村公路桥梁数据库,参照干线公路推行桥梁工程师制度;完善养护运行机制,实行农村公路小修集约化、日常保养社会化、养护工程市场化,使县道、乡道、村道公路优良路率分别保持在74%、72%和60%以上。
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要求落地的梁家河的路,让这个偏僻的小村庄从曾经的保守羞涩中走出来,走向开放、拥抱变革。这些路,也真真正正地成为了当地的产业路。沿着平整的山路左拐右拐一直爬行,行驶到山顶,就是梁家河环线万亩生态有机果园,水肥一体化、修剪精细化,打响了“梁家河”苹果的品牌。从地头出发,“梁家河”苹果又顺着平整的山路,走向全国市场。
洛川县的果
81年前,洛川会议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转折;81年后,这片土地依旧“红彤彤”,而扮靓它的换成了一个个可口的红苹果。
说起洛川苹果,就不得不提李新安。
1947年,延安洛川是陕北出了名的穷县,农民们都在黄土里刨食。人们不甘心过这样的日子,再苦也得闯一回。于是,一位叫李新安的农民从河南引进了苹果树苗。在他的带领下,先后有50个村子建起果园,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县”。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推广、90年代的产业开发和本世纪头10年的品牌打造,洛川苹果的种植规模、产品质量、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地位都有了质的飞跃。
李新安老人留给洛川人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苹果产业,也坚定了村民们“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愿望。
近年来,洛川县准确抓住苹果产业在全县种植基础好、辐射带动强的优势,做好“带皮吃”“上户口”“论个卖”3篇文章,以建设现代果业、打造“百亿元产业”为目标,强力推进现代苹果产业建设,有效实现了生产环节提质、加工环节增值、流通环节增效,全链条、全环节带动种植户增收致富。
为了避免销售不畅,去年以来,洛川县推进苹果“后整理”。把注重苹果生产转向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把品牌营销转向“洛川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把田间地头混搭销售转向“以质论价销售”;把分散经营转向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联合为主体的集约化营销。如此一来,增加了果农收入,提升了产业综合效益。目前已经建成方旭果业、美域高果业等选果线33条,贮藏气调库820座,苹果贮藏能力达到41.54万吨。
面对农村电商迅猛发展,洛川县以全网营销模式,积极打造“一品一带一生态”的现代果业产业模式,与第三方平台广泛合作,实行全网营销。截至目前,已开设苹果销售网店512家、微店4630家;旺季日销售洛川苹果7000单—15000多单,销售价格每斤稳定在7元—12元。
针对美好生活新需要,洛川县积极发展休闲果业,建成了“苹果第一村”、京兆南安善观光采摘园、谷咀苹果创意园、旧县洛阳观光采摘园等苹果旅游创意园区;开发了礼品果、苹果树皮画、剪纸、农民画等“苹果”元素产品;联合旅行社推出了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系列旅游产品。
“方圆百里胭脂霞,家家户户果飘香”。如今的洛川生机勃勃,一张崭新的“红色”名片熠熠生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牛 瑾 李丹丹)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苹果 延安 退耕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