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海外文物归乡路,当移除“拦路虎”
海外回流文物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从早年间的圆明园“十二兽首”到近年福建三明“肉身佛像”,每每这些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稍有风吹草动,都会拨动公众神经,引发一番热议。人们在传递民族情感之余,往往也会道出同一个追问:离家太久的它们,到底何日归故里?
曾经追问背后的几多无奈,如今正迎来一次真正“破冰”。去年底,财政部、商务部、文化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文物局六部门联合调研文物回流税制,多年被视作文物回流“拦路虎”的高税率或将下调。这的确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近50个国家的数百家博物馆里,源自中国的文物总量约164万件,如果再加上民间藏品,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已逾千万件。如此庞大的文物基数,总在不时刺激国人的民族情感。尤其伴随综合国力日渐增强,人民消费水平节节高,到海外回购那些离乡多年的国宝级文物,俨然成为一种潮流。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很骨感,想把散落海外的文物领回国内并没那么容易。不妨先来看一组数据,中国近些年已成为全球艺术品交易大国,但艺术品产业的外贸额度仅占一成,每年艺术品进口规模尚不足百亿元。造成如此现状的背后“拦路虎”,主要是艺术品进口关税偏高。尽管近两年艺术品进口关税已呈下降趋势,可占税率大头的增值税依然高达近两成。从全世界范围看,这一税率都是相当高的。比如美国对超过100年的文物可以免税,而且免收增值税;中国香港更是对所有文物艺术品免征进口关税及增值税。
“拦路虎”阻隔的,正是回流文物的归乡路。为规避缴纳高额关税和增值税,一些即便斥巨资从海外淘回的“宝贝”,依然不能归来与故乡人重聚。举个并不好笑的例子,前些年国内知名藏家刘益谦花了五千万元从纽约苏富比拍得苏东坡《功甫帖》,以及出资2.8亿港元从香港苏富比竞得明成化鸡缸杯,如今都无法摆在其家中或者私人所有的美术馆内,而只能存放于上海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无他耳,想要离开保税区回家,就得缴纳高额税负。
可能有人会说,为何不依靠国家层面追索文物?其实这条路也很艰难。以此方法回国的文物并不多见,行之有效的还是通过文物经济杠杆促进回流,近20年来以拍卖形式回归故里的中国文物接近10万件。只是高企的税负,尤其是2012年海关严格管控以后,这条路也越走越窄。
承载着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艺术品回流,原本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与国宝的重逢之路??扇绻サヒ蛭案菏茏?,就实在有些可惜了。其实,不论国内民间资本还是海外藏家,他们对文物回流都持积极态度,只是存有减免税负的诉求。好在不久前的这次调研文物回流税制,让人们看到降税简政将是大势所趋?;蛐聿痪玫慕?,会有更多的流落海外的文物荣归故里,让后人看到曾经辉煌的同时,也激发新的文化自信。
诚然,艺术品回流之路并非坦途,但有了移除“拦路虎”的担当,再辅之以政策和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协同努力,海外文物回家的“绿色通道”,当为时不远。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文物 海外 拦路虎 回流 艺术品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