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当“塑料海鲜”开始爬上餐桌
最近,深圳市蓝色海洋环境保护协会组织年度活动,总结海洋垃圾数据分析显示:塑料制品、食品包装袋、烟头为最常见的海洋垃圾TOP3;海滩管理力度与海洋垃圾状况正相关,无管理方的场地海洋垃圾较为严重。
长江被垃圾困扰,海洋受塑料威胁。一张从小困在橡皮筋中长大成畸形的海龟照片,叫人感慨“沧海桑田”的另一种怆然;而英国广播公司(BBC)最新纪录片《蓝色星球2》里,一段抹香鲸误囤塑料桶的视频,更叫人揪心海洋的命运。一串串数字更能作证这种危险的态势:全球平均每年产生4800亿个塑料瓶,并且还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未来10年内,海洋中的塑料可能比鱼还要多;2030年前,全球人口将达到85亿,鱼类食品安全将成为更大挑战。
鱼没了,贝壳呢?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爱吃海鲜的人每年可能吞下多达11000颗塑料微粒。BBC查核后发现,证据显示特定种类的贻贝和牡蛎确实含有塑料微粒,但是,如果每年要吞掉一万多粒塑料,平均每天要吃至少四个牡蛎和17到18个贻贝。不管怎么说,“塑料海鲜”开始爬上餐桌,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全球吃货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人类抛弃的塑料垃圾,风吹日晒化为碎片,而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垃圾就被称为塑料微粒。在食物链上,海洋这个塑料污染最严重的领域,正在以宿命般的逻辑,将“自食其果”的生态规律,落实到被塑料微粒渗透的“大餐美味”之前。
今天,塑料已成为海洋中第一大类垃圾。每年大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全部加起来可以绕地球420圈,超50种鱼类被发现正在食用塑料垃圾。当加拿大渔民在芬迪湾捕到一只虾螯上带有百事可乐标志的龙虾,当“吃海鲜还是吃塑料”成为真问题的时候——面朝大海,还能春暖花开吗?如果我们不再关心鱼类和贻贝的命运,大概也没法关心好陆地上的粮食和蔬菜。
12月9日,联合国环境署海洋事务主任斯文松在“全球海洋治理与生态文明”分论坛上说,中国不仅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渔业养殖大国,需要寻找一种更可持续的渔业养殖模式,以解决塑料垃圾、污水及抗生素对近海的污染。诚然,海洋塑料污染是个全球性的问题,但对于中国来说,涟漪效应可能更为明显。一是因为中国海岸线漫长,海洋渔业养殖规模巨大;二是因为全球海洋治理中的“中国方案”,对13多亿人或全世界来说都是责任和契机。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痹谡飧鲂乔虻纳Q?,每一尾鱼、每一颗贝,都是掀起环境飓风的蝴蝶翅膀。触目惊心的塑料从哪里来、它们又该往哪儿去,我们未必是制度设计或执行者,却终究有微小的力量——尽量少用塑料制品,尽量少去打扰干净的海洋。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塑料 海洋 垃圾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